乡土散文寨英滚龙

2024/12/4 来源:不详

寨英古镇是中国滚龙艺术之乡,滚龙文化艺术至今有多年历史,因舞动时龙身翻滚幅度大,像滚动飞舞一样,故名“滚龙”。独树一帜的寨英滚龙构思奇特,工艺精湛,造型完美,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滚龙编扎得栩栩如生,且表演技艺十分精湛,滚舞招式变幻莫测,令人眼花缭乱,集编扎、剪纸、蜡染于一身,堪称中国一绝。年3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滚龙艺术之乡”;年6月,寨英滚龙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自古以来,龙是当地人心目中吉祥的象征,它能行云布雨,保障五谷丰登,能驱除妖魔,守一方安宁,为了让龙长久地保留下来,寨英人崇尚以龙为主体的民间艺术表演----滚龙艺术。

滚龙是用竹篾编扎龙头、龙骨、龙肋,用白布做龙皮,在各洞点上用石蜡抄纸做成的捻子,使龙身发出光亮,从正月初六一直玩到十五元宵。以此来庆贺新春,一则丰富春节生活,表达欢快之情;二则借龙的神威消灾避邪,扫除瘟疫;三则祈求龙神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随着时光的流逝,在历经了上百年漫长的历史后,寨英滚龙形成了独特风格。滚龙长达数十米,用三十余位体魄健壮的人轮番舞动,以9根拇指粗的竹篾捆扎连接成龙骨,个直径60公分左右的篾圈等距排列成龙身,再以整幅的绸布画上斑斓的鳞甲,罩在篾圈上。龙头以粗竹揉扭而成,固于龙架,蒙上特制的防火布料后加以描画。龙头龙身点上油捻,光彩照人,完美地诠释着龙的外形,神韵,远远望去,宛如真龙。如今,寨英滚龙的编扎在滕树安、谢兴德等老艺人的锐意创新、博采众长之下,他们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电子科技相结合,改油捻为低电压照明,在龙身上安装彩灯,用小电动机作动力,确保龙嘴自动闭合、眼睑闪动,使其更具活力与灵性,形象更加逼真,气势雄浑,精湛绝伦,为寨英滚龙增添了几分神奇。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寨英滚龙多次走出山门,参加省、市、县组织举办的各种大型庆典、节日灯会以及迎宾等活动表演,接待海内外观众10多万人次,其精湛的编扎技巧和表演技艺,令观赏者惊叹不已。年11月,中央电视台专程来寨英拍摄滚龙艺术,年春节,中央电视台第一套、第七套曾多次报道了寨英滚龙;在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寨英滚龙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贵州黔东南分会场亮相,向世界展示了寨英滚龙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外界进一步了解松桃寨英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魅力。

几百年丰厚的滚龙文化历史,造就了寨英滚龙文化生生不息,那更是一代又一代滚龙编扎艺人薪火相传的历史。如今的滚龙编扎艺人,有的已过花甲之年,有的已是古稀老人了,但他们对滚龙技艺挚爱,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寨英古镇70多岁的民间艺人滕树安老人就是其中一位。

50多年的光阴里,滕树安老人用剪刀、虎钳、白纸等简单工具,延续着对民间艺术的热爱。据滕树安老人说,打从记事时起,每到春节期间,当大人开始编扎滚龙的时候,他就跟着大人学编扎滚龙。掌握了一些编扎的技艺,在几十年的制龙生涯中,滕树安亲手制作的龙已有近40余条。

寨英古镇六百多年的滚龙文化历史,如今成了寨英古镇最靓丽的一张名片。从年至今,为了繁荣寨英的滚龙文化,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都会举办一次规模盛大的滚龙艺术节,为周边数万观众献上一场盛大的滚龙文化宴会。近三年,因受疫情影响,滚龙艺术节没有如期举办,这给寨英古镇人民及滚龙爱好者带来许多缺憾。

年2月3日,农历正月十三,第十三届中国寨英滚龙文化艺术节,锣鼓喧天响,烟花漫天飞,数十条滚龙齐聚寨英舞龙闹新春,在万寿宫“安灯请神”,祈求人们平安幸福,在宫庵庙“新春祈福”期望来年风调雨顺,在寨英中学“群龙会首”,“滚龙贺岁,龙腾梵净”祝愿祖国繁荣昌盛,国泰平安。伴着锣鼓声与鞭炮声,舞龙人不断变换着动作,在欢呼声中“翻江倒海,盘龙打坐,双龙戏珠……”表演动作变化无穷,精彩绝伦,无不展示各自精湛的舞龙技术,欢快的滚龙氛围使年味越发浓厚,此时古镇热闹非凡,各地游客慕名而来,共赏这场视觉盛宴。

为使滚龙文化得以传承,村村寨寨成立了滚龙协会,男女青壮年人人都舞龙。滚龙文化还进入了当地中小学校,特邀民间艺人进入校园,进行现场滚龙编扎,传授编扎和滚龙技艺,让同学们了解寨英滚龙文化的历史渊源。感受滚龙艺术的无穷魅力,使滚龙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审阅:慎言

简评:本文生动讲述了中国滚龙的制作、表演,以及寨英滚龙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与发展,让人感受到滚龙艺术的无穷魅力。

终审:严景新

作者:廖爱仙,笔名廖德惠,医务工作者,中国乡村作家,爱好文学,曾有诗歌散文发表。

编辑:卜一

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投稿邮箱:zxmtth

.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78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