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寅龙普村竹编技艺是百年不忘的情怀和促村
2024/12/10 来源:不详北京白癜风哪家最好 https://m.39.net/baidianfeng/bdfcs/zhiliao/云南是很多人向往的诗和远方,梦境天堂。红河州红河县甲寅镇龙普村也是七彩云南,大美土地上的一处“世外桃源”。甲寅镇民族歌舞极具特色,各民族能歌善舞,山歌情歌种类繁多,歌词内容丰富多彩,旋律优美动听;龙普村更是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既是“江外”竹编手工艺发源地,这里竹编工艺之兴盛,竹编文化之璀璨,在红河无出其右,是声名远播的竹编工匠村落。云海之上,蘑菇房中,棕榈树下,龙普村四周怀抱着多亩森林,天然草坪和松毛地毯,每逢春暖时节,啼血杜鹃和红山茶花在林中竞相开放,红花似火,碧水蓝天,绿树成荫,来游者络绎不绝。龙普村全村辖旧寨、永兴、拉车等10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户,竹编手工艺成为龙普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龙普竹编历史已有余年,始于明末清初,盛于民国时期,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家家户户都能进行竹编工艺制作,曾有“六村百户千人齐编”之景况。创品牌创收入打造龙普村竹编产业篾帽、烟筒、背箩、谷床、簸箕、撮箕、篾桌、筲箕、饭兜、饭盒、鱼篓……60多个品种,龙普村传统竹编工艺有悠久的历史,富含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竹编工艺品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挑、压、破、拼……传统精细的编织绝技在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竹丝断面全为矩形,在厚薄粗细上都有严格要求,厚度仅为一两根头发丝厚,宽度也只有四五根发丝宽,根根竹丝都通过匀刀,达到了厚薄均匀,粗细一致。采用不同的手法,经通过虚实和明暗变化,与书画艺术巧妙结合,经手工编辑绘制而成。工艺品中以篾帽(也称油篾帽)著名,是龙普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手工艺品。“篾帽歼敌”的故事在龙普村也是家喻户晓,是彝族支系“姆基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文化工艺作品。如今,一年一度的甲寅哈尼“长街宴”盛世欢歌使游人留连忘返。龙普彝族的竹篾手工艺更是令游人赞不绝口。竹编艺术作品清秀、古朴典雅、图案精美、栩栩如生。精细的效果和艺术神韵,完全可与丝绸、刺绣相媲美,竹编工艺既保持了绘画艺术的神韵,又体现了传统竹编的风格。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改变。编满碗口的杯子、粗编的熊猫花瓶上、有简单图案的茶具,这样的产品远远不能满足现在人们的消费需求。年,龙普村被列入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品示范村,借助着余年新华相传的编织技艺,当前龙普村的特色竹编产业正在经历兴、盛、衰的保护与传承困境。但如今,龙普村已成立龙普竹编工艺协会,共有会员余人,拟建设竹编工艺展销中心,项目计划投入万元重点打造个发扬这一传统技艺。目前,全村工艺技能者不齐百人,年工艺产品量不足万件,“但是这一技艺又被重新唤醒了”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民间文化,发展好农村特色产业,推动村民实现脱贫致富,现将实施龙普竹编工艺文化保护与传承行动计划。龙普村计划将通过设立村使馆,重点展示彝族竹编传承历史,让村民在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中更加深刻、更加自豪地了解自己的母体文化,成立龙普竹编工艺协会发展会员,主动融入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突出龙普竹编工艺特色,因地制宜建设竹编工艺品集散中心,提高产业也覆盖带动效益。传统的技艺加上品牌的创新,龙普竹编颇具特色,具有编织精细、式样美观、经久耐用、生态环保等特点,深受边疆各族人民的喜爱,曾远销省内外、乃至东南亚,一度成为当地老百姓的主要经济来源。留住技艺、留住根传承龙普竹编文化红河县甲寅镇是全国最大的哈尼山寨聚居区,人文底蕴厚重,自然风光旖旎。为记录村庄的发展轨迹和历史变迁,让村民感知复兴的使命,激发奋进的勇气,也为留住乡村记忆,传承乡土文化,年11月13日,由红河州世界遗产管理局提供资金扶持、红河县政协策划指导建设的甲寅乡龙普村竹编工艺传承室在龙普村正式揭牌。竹编在编织过程中,通过不同的编织手法自然能够形成千变万化的几何纹样,几何纹样具有规律的组织结构,体现了劳动的节奏感和基本的形式法则。除了几何纹,人们在编织竹编的过程中不断有所创新,图案纹样也是丰富多彩的,有花卉、果实等植物纹样、动物纹、人物、书画等等。想要一睹编织技艺的精湛,还是要到竹编工艺传承室一探究竟。“天有时,地有名,工有巧,才有美,和此四者然后才可为良。”竹编的材料选择的时节、地域,传统竹编的制作工艺、制作水平最终决定了一件竹编工艺品是否材美工巧。传统竹编虽然算不上鬼斧神工,但是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天人合一”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和文化内涵。龙普竹编工艺传承余年,但基于龙普村地处偏远山区,地域文化因长期孤立在公众视线之外日久无援,步入了“兴-盛-衰”的保护与传承“困境”之中。今年以来,甲寅镇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积极开展村史馆建设工作。目前,已建成3个村史馆,其余4个村史馆也初具雏形。展示村庄历史、村容村貌、经济发展、乡贤善举、文化生活、村规民约、哈尼梯田景观,更是把龙普村群众赖以生存的竹编产业列入其中,留存历史,也迸发新的发展生命力。龙普村在村史馆建设中,充分依靠群众,深挖村史内核,从中小学教师、民间艺人、驻村干部中抽调人员组建了6支村史编写小组,深入走访群众,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让口述史变成文字史,让记忆化变为文字,力求把村史馆建成安放乡愁,留存记忆的载体。“村史馆的建设,为古老的竹编技艺留住了根。但是,怎样‘重生’?怎样创新?怎样适应市场?这些问题仍然让龙普村的村民们为难。”龙普村村史馆重点展示彝族竹编传承历史,着力把村史馆建成传承民俗文化的展示场地,但把传统产业培植成后续产业,让特色产业助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成为了龙普村的发展大计。龙普村的竹编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形成一批能带动全村经济发展的拳头产业,再利用固化保护,活化传承的方式形成补血机制。把文化传承,人才培育,文旅商融合等联系在一起并加以转化,使村民艺人和文化本身在实现空间中获得免疫力和抗冲击力,从外部世界的反馈中获得自信,推动文化资源升华为文化产业,真正实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劳动链中存活下去,竹编技艺、竹编文化和竹编产业正在一步一步的实现着龙普村的绿色发展理念。云南网记者龙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