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年俗舞龙灯的回忆
2024/12/28 来源:不详文:郑学良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至八十年代中前期,农村正月里是非常热闹的,这其中就有舞龙灯的因素。
家乡人的传说中,龙灯是从唐朝就开始兴起的,舞龙灯的头人开头第一句话就是“龙灯龙灯,唐皇所兴”,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治下国泰民安、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为庆祝天下富足太平,李世民特意在春节期间下令开创舞龙灯这一年俗,寓意天下普庆、君民同乐,由此推断舞龙灯这一年俗和民俗已有余年历史。不过,这一年俗和民俗在生产队时期曾一度中断,原因应该是二个方面的,一是把春节舞龙灯列入“四旧”和封建糟粕予以封禁,二是生产队时代,强调“抓革命促生产”,生产第一,春节一般就放几天假,初五初六就要出工劳动,根本没时间没人员也没精力去组织舞龙灯和观赏,至于具体是什么年代中断的,这个小编不知道,不过小编知道家乡恢复龙灯的时间是在年的春节,那时虽然还没有实行分田到户,农村还是实行生产队集体经济,但彼时意识形态已有所淡化,对社会和社员的管控有所放松,人们思想开始活跃,许多民间的习俗也开始恢复,龙灯这一年俗就是那时期开始恢复的。
那一年的春节,在拜完年回到家中后,照例我们一大帮子小孩们晚上在追逐打闹继续享受寒假和春节的欢乐,忽然发现生产队晒谷坪里、村口榆树下,每晚都聚集着一堆堆的成年社员,在谈论着“龙灯”,说什么“上面”开始同意舞龙灯了、哪个大队今年要出灯、以前舞龙灯的盛况等,说得眉飞色舞,兴奋期盼之情溢于言表,而那时只有十余岁的我们,第一次听到“龙灯”这个词,但对于龙灯是什么东西、长什么样子一无所知(电影里也没见过),急切之下就问大人们,“龙灯”是什么东西,统一的答复是:龙灯就是晚上有很多火光的东西,哦,我们似乎明白了。
忽一晚,村子几百米前的公路上一片火光,大人中不知谁喊一声:龙灯来了,正在玩耍的我们立马向火光处奔去,当我们气喘吁吁地赶到时,哪是什么龙灯,是邻队几个大半小子点燃了田野中的稻草作火把骗人玩,回来的路上我们不免有些丧气,也突发其想,我们为什么也不可以骗骗呢?于是在路上捡一些油毛毡点燃后,一路奔跑狂呼,这招也吸引了队上更小的孩子们赶过来围观,于是大小小孩一起玩耍好不热闹,在这当中,大一点的小孩在互点油毛毡时,一个小孩正好从中穿过,手上的油毛毡火星滴落到小孩的脑壳上,小孩立马捂脑痛哭大叫,吓得大家扔下手中的油毛毡,一哄而散。
早也盼龙灯,夜也盼龙灯,龙灯终于有一晚来了,当然是远在四五里之外,远处灯火瞳瞳、锣鼓声音依稀可闻,大人们说龙灯真来了,有了上次的教训,我们是不敢随便相信的,但看到有成年的社员都赶去看龙灯,我们想这次应该是真的了,于是也尾随大人们一起去四五里远的村庄看龙灯。终于近距离了看到了舞龙灯,直接的感受是两个字:热闹,敲锣打鼓声,鞭炮炸响声,舞龙灯人的吆喝声,观灯人的嘈杂声,而那由一节一节的筒灯组成的长长龙灯队伍就是一条游动的火龙,随着龙灯的不断移动,整个村庄成为了一个热闹的街市。那一晚,我们首次看到了龙灯也过足了看龙灯的瘾,一直到深夜才回。
过了几天后,龙灯终于来到了我们村,随着观看龙灯次数的增多,自然对龙灯以及舞龙灯的习俗有了较为深刻的认知和了解。家乡的龙灯是竹扎纸糊的,分为龙头、龙尾和中间的龙灯,一般十三节至十五节左右,龙灯中间全部都是点的蜡烛,晚上既是照明,也是营造灯火辉煌的气氛,舞龙灯的人都是精壮的汉子,除此外,还有十余盏小灯笼,是由一些半大小子提着,除了敲锣打鼓的人员外,龙灯队伍中还有另外一群人引人注目,我们统称为艄公艄婆,艄婆由二人组成,穿着妖艳、姿态妖娆,当然都是是男扮女装的,艄公由多达十余人组成,都是些年轻、身手利落的汉子组成,每人手上一把蒲扇和竹片,主要任务就是保护艄婆,那时舞灯习俗,大人小孩都可以用鞭炮炸艄婆,自然艄公要用扇子阻拦保护,艄公也都是眼明手快之人,老远看到有人准备点鞭炮,一扇子就会把你手上的炮仗扇飞,炸着了艄婆算你本事,没炸着艄婆反而被艄公扇飞损失一挂鞭炮也不要气恼,这都是约定俗成。龙灯进入院子也是有讲究的,叫间村不间家,意思是龙灯可以不到每一个村子,但到了那个村子后,则村里的每户人家,不管亲疏穷富,都要去。龙灯队伍有个扛排灯的人,就是引路人,到了村子后,就把排灯交由村里的一个头人,由他领着去每家每户,龙灯必须要进入农户的中堂,并在中堂吆喝一阵,主人家必放鞭炮迎送,意识是要驱除霉运和晦气,迎来光明亮堂的一年。普通村民家是不需封利是钱的,但两种人家需要,一是当年修新房子的,二是当年新嫁女的(娶新媳妇的不要),新修的房子好认,但新嫁女的则需要本村扛排灯的人“点水”,所以事后龙灯队一般会给扛排灯的人一点意思,排灯到了那户人家就不动了,龙灯队伍自然心知肚明,到了主人家的中堂以后,开始了“炒茶钱”,炒当然是通过用热闹、喜庆、奉承的方式求得主人家的打赏,龙灯队中必配一个年长、经历丰富、能言善辩的头人,由他唱主角,舞龙灯的人配合,一般头人高声吆喝“龙灯龙灯,唐皇所兴”,其它人大声呼应“好嘎”,“龙灯堂堂,进你中堂”,又是“好嘎”,然后说一些套词,要求主人打赏,主人往往有所准备,端着一个茶盘,上面盖着几尺长的红绸布,红布下封着红包,俗称“茶钱”,那时一般的“茶钱”也就是十来元左右,当然主人家和龙灯队伍双方都不会一下子就全亮出底牌的,主人家先往往封个六到八元的红包,龙灯队伍当然嫌少,于是又开始了新一轮斗智斗勇,是谓“炒”,头人又吆喝“龙灯全身一片红,主人来个月月红”(指十二元)、“龙灯舌子伸一伸,贺喜老板再高升”,舞灯的又是一片“好嘎”声,然后主家也就二块钱二块钱的往上加,在这一来一往中,待双方都认为差不多了,于是龙灯才鱼贯而出,奔向下户人家了。
龙灯到了一地后,还有个压轴戏,即现场表演,我们称之为“玩茶钱”,一般以一个自然村落(先是生产队,后是村民小组)为单位,表演形式跟龙灯的种类相关,如是狮子灯,表演狮子杂耍,蚌壳灯,则是表演蚌壳舞等,不过大多数数普通的船灯,表演一般就是普通的说唱、民间戏曲、小品故事之类,那时还没有电视,每到龙灯表演时刻,就在生产队的晒谷场上,支起表演舞台,观看的人人山人海,那盛况丝毫不亚于过去农村放电影,民间确实是藏龙卧虎之地,恢复舞龙灯,这也让压抑了很久的民间艺术和民间艺人得以重新出山,并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表演者大多表演一些民间故事,如《王大娘过河》、《李寡妇招亲》等,其中有一位六十多岁的老者远近闻名,他表演时男扮女装,演唱风格诙谐幽默、肢体语言夸张丰富、故事段子粗俗但却十分接地气,极受乡亲们喜爱,成为十乡八里的大名人,实际上赵本山未出名前在农村不也是干这个的吗,多年以后我还会为这位老者惋惜,如果他再年轻些或者有更好的平台,他也会成为另一个“赵本山”的。
舞龙灯,恢复于生产队时代的末期,兴盛于农村改革开放初期,巅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前期,然后又迅速走向没落,原因也很直观简单,其一,从舞龙灯的组织来说,改革开放后,村民自由度提高、春节有大量闲余时间可以组织,但后来,农村劳力开始外流,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而舞龙灯需要较多的青壮年人参与且时间要持续半个月左右,组织不易了,其二,从观赏方面来说,农村改革开放初期,娱乐方式还是一片空白,龙灯这种热闹、通俗接地气的民俗活动受人喜爱,但看久了也会产生视觉疲劳,特别是后来农村电视的普及,青少年这一代兴趣就不大了,就像现在,手机普及了,春节我们都在家玩手机、打游戏,又还有多少人看电视和春晚呢?现在的农村,连过年时都是一片沉寂,更不要说有龙灯看了,只是在一些宗族势力较强地方或者一些景区为吸引游客还有些舞龙灯活动,也许过不了多久,舞龙灯这一流传了千余年的民俗艺术,将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