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喜羊羊到喜洋洋来自养羊大

2025/6/8 来源:不详

原标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百名记者走基层从“喜羊羊”到“喜洋洋”——来自“养羊大县”环县的蹲点报道环县荟荣草业公司员工在收饲草。环县众托草畜产业专业合作社全景。环县中盛羊业公司环城镇城东塬万只基础母羊繁育养殖场员工在羊舍内添加草料。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尚德琪李满福通讯员李文从砂井子村,到虎洞镇,到环县全域,肉羊产业作为全县农业经济的“首位产业”,已越来越深入人心。从养羊户,到养羊专业合作社,到肉羊全产业链龙头企业,肉羊产业作为助农增收的“核心工程”,转型升级的步伐也越来越快。4月下旬,记者赴环县蹲点采访。不论走到哪里,“羊”都是关键词;不论与谁交谈,“羊”都是愉快话题。环县人,从来就喜欢养羊。环县人,也因养羊而心生欢喜。1养羊户:羊养好了,我的日子就好了4月24日,环县虎洞镇砂井子村。54岁的吴万顺,年9月份搬进了张塬组易地扶贫搬迁点,住进了城里人都羡慕的“四合院”。和其他33户村民一样,都是青砖青瓦的房子,四方四正的院子,屋内客厅餐厅、卧室厨房一应俱全,门前柏油马路、文化广场平平展展。想不到的是,他仍然是个养羊户。羊舍在他原来住的“老地方”。他的“老地方”也因为养羊,从“生活区”很自然地变成了“生产区”。去年11月份,村里的养羊合作社以“投羊还羔”的方式,为他投放11只羊,其中基础母羊10只,种公羊1只。因为在县城上高中的女儿由打工的弟弟照顾,弟弟家以同样方式得到的11只羊则由他“照顾”。这种“投羊还羔”的方式,是专门针对贫困户量身定做的。他们把这种合作方式叫做“社托户养”,而这种“10+1”组合则是自养户的“标配”:10只基础母羊是“保羔母羊”,即已确认怀羔的母羊,3个月后就可产羔;1只公羊,是为了保证养羊户顺利实现自繁自养。他与合作社的协议是:两年以后,他只要给合作社“还”符合标准的11只羔羊就“两清”了。而这个过程中出售的羊只,以及将来剩下的羊只,都是养羊户的“所得”。不同的是,村子里以前养的都是喜欢在野外边走边吃的山羊,他现在养的却是性格温顺适合棚圈生活的湖羊。湖羊产于江浙太湖流域,已有八百年育成和饲养历史,不仅生长发育快、饲料报酬高、肉品质量好,而且繁殖能力强,产羔大多都是“双胞胎”“三胞胎”。记者在砂井子村采访的时候,正到了湖羊的产羔旺季。吴万顺养的羊前一天有三只母羊产羔。“一共下了5只小羊羔,今儿早上起来一看,一只死了,把我气得……”吴万顺又欣喜,又惋惜。苏建国和他家一样,去年11月份,也从村里的养羊合作社拉回来11只湖羊。现在,他家的小羊羔已经有24只,10只母羊平均产羔2.4只,让合作社的人也觉得“了不起”。苏建国的妻子苗爱玲为她家的小羊羔们忙得不亦乐乎:“母羊奶水不够的时候,我还要给小羊羔喂奶粉呢。”在一旁的虎洞镇党委书记韩旺军马上竖起大拇指为她“点赞”:“这是个过日子的人,把羊当作孩子养呢。”虎洞镇副镇长李强到砂井子村挂职党支部书记后,几乎“泡”在养羊户里,他说:“如果家家户户都像她这样养羊,就没有脱不了贫致不了富的。”25岁的赫亮亮,高中毕业以后,在西安、上海等地打了三年工。去了不少地方,钱却没挣到几个。村里的养羊合作社办起来以后,他毅然回到村子。去年腊月,他联合其他贫困户“抱团养羊”。他囤了自家的麦草、别人家的玉米秆,拉开架势,开始了他的养羊事业。从他家羊棚前经过的时候,大羊小羊一个个生龙活虎,这个腼腆又帅气的小伙子步伐轻快,表情轻松。其他人则开始替他算账了:基础母羊能下几胎,羔羊能出栏多少,到今年八九月的时候能收入多少,到明年过年的时候能收入多少……这一算,算得小伙子都不好意思了。但这不仅仅只是算算而已。环县在肉羊产业上,每个环节都做了精心布局:所有想养羊的农户,不论是贫困户,还是非贫困户,都有资金、机械扶持,养羊全程都有“保姆式”技术服务,肉羊出栏都有保底价销售渠道……原来不养羊的人喜欢养羊了,原来养山羊的人喜欢养湖羊了。现在,砂井子村养羊户达到户,虎洞镇养羊户达到户,环县全域养羊户达到4.2万户。在环县,羊,不论是历史悠久的山羊,还是初来乍到的湖羊,都成了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宝贝疙瘩”。2合作社:牵起手了,就要一起“念羊经”吴万顺说,没有村里的养羊合作社,他也不可能养羊。苗爱玲说,不是村里的养羊合作社,她连湖羊是啥样子都不知道。赫亮亮说,如果村里不办养羊合作社,他可能还在外面东奔西走呢。显然,农户能够参与到肉羊产业中,养羊合作社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虎洞镇砂井子村的养羊合作社叫做环县乡味缘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坐落在砂井子村张塬组的一个塬头上,是当地致富能人赫清龙于年创办的。目前湖羊存栏多只,入社农户多户,其中贫困户95户。“县上扶持合作社,就是让我们扶持农户。”作为乡味缘合作社理事长,赫清龙深知自己的责任,他说,合作社与农户的合作有多种模式,除了社托户养,还有户托社养、农户自养;除了养羊,还有种草、务工。吴万顺与合作社既建立了“社托户养”关系,也建立了“户托社养”关系。去年7月份,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吴万顺就以3万元贴息贷款和2万元财政专项扶贫配股资金,入股乡味缘合作社,委托合作社为他代养21只湖羊。其中基础母羊20只,种公羊1只。合作社承诺,到今年7月满一年的时候,他就可以领到10%的现金分红元,同时合作社每年还要替他偿还1万元的贷款。这一点,他并不担心。去年9月份,第一批12户贫困户已经如愿拿到了分红。这意味着,3年后,和他一样的42户贫困户,每户3万元的贷款合作社就替他们还清了;而三年里,他们都可以从合作社领到0元的分红。吴万顺家有承包地60多亩,除了自留30亩种草作为自养湖羊的“口粮田”以外,还将30亩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家里的地少了,他和妻子专门养羊又“太清闲”。吴万顺又受聘到合作社开拖拉机,“年薪”3万元;妻子靳秀兰在合作社当饲养员,每月工资元。吴万顺称,他们不仅是“双职工”,而且工作、家务“两不误”。合作社有长期工7人,5名饲养员、2名杂工,都是本村村民;繁忙季节所有临时工,也都来自村子。我们到合作社的时候,52岁的饲养员吴正恩穿着蓝色工装,正在羊舍里穿梭。虽说他是喂羊的,但在产羔期,他还要负责接生。产羔高峰期,他经常半夜三更在羊舍守着。经过技术培训的老吴说,平时他还通过手机在自学,而且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93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