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约高坪看振兴姜家祠村支部引领蹚

2024/8/30 来源:不详

记者蹲点点位:高坪区走马镇姜家祠村

蹲点时间:4月29日

4月29日,高坪区走马镇姜家祠村来了一批特殊游客,十几名幼儿园小朋友在老师带领下排队领花生。柑橘树林间排布着一个个挖好的窝坑,小朋友们面朝黄土给花生剥壳、撒种、埋土……新奇的体验让林间笑语不断。

“以前光晓得挖地,怎么想到把挖好给别人种,我们反而赚到了钱!”说起收益,村民朱春蓉笑得合不拢嘴:“我现在流转土地、入园务工、林下套种、农耕研学4份收入,一年收入一万多元。我认为,还是归功我们村的党支部,思路灵活带的好!”

夯实底子,鼓了钱包

走马镇姜家祠村幅员面积2.8平方公里,有村民户,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由于务农收入低,该村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常驻人口一度降至一千人以下。

“年我回乡过年,看到村里都是老年人,家家户户种地保口粮,村干部年纪较大,有心无力,我心里难受。”今年35岁的村支部书记姜曼,从一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逐步成长为该村的支部书记,她用“底子薄”、“路子窄”形容曾经的姜家祠村。

如今的姜家祠村一隅

年,高坪区立足本土优势打造“中国晚熟柑桔之乡”,姜家祠村也开展了土地勘测,流转土地亩,引入“四川天下农园农业”种植柑橘树、建设产业园。“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建了起来,但部分村民心存顾虑,担心企业运行不规范,产业发展一时陷入困境。

该村党支部发挥引领作用,以支部为核心、以党员为骨干、以企业为平台,构建“党建+服务联营”的发展模式,允许党支部参与组织管理、监督运营,带动该村人入园务工,人均增收约元,极大改变了贫困面貌。怎么端牢农村人的“饭碗”?年开始,该村通过走访入户摸查排底、召开“坝坝会”统一决策等方式,把48户缺劳动力农户家中余亩撂荒地托管给村集体经济,统一种植优质水稻,并签订托管协议,按照每亩地到斤的产量与村民五五分成。撂荒地恢复了“造血”功能,壮大了集体经济,带动了村民致富。目前,该村优质水稻种植面积已增加至亩,带动了户村民增收。

拓宽路子,喜奔小康

夯实了产业基础,姜家祠村党支部又围绕“人才”做文章,外引2名退伍军人、3名返乡农民工进入村支两委,其中3名干部35岁以下,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组建助耕队等党员队伍3个;培育本土人才,集聚村里的“田秀才”“土专家”,培育创客联盟、文艺、劳务、农技、乡贤5支乡村人才队伍,发挥他们专长、特色,共同参与村级建设。

“郑队长,今天要教我们什么?”“今天主要讲怎么把花生种好。”村民口中的郑队长叫郑彬,是姜家祠村党员助耕队成员,也是姜家祠村5名党员之一。由于农业技术知识储备丰富,农忙时候田里开机械、农闲时候田间设课堂,成为郑彬进入村支两委之后的新日常,也给老年人居多的姜家祠村带来了一股“学知识、讲文明”的新风。

人才队伍年轻了,精神堡垒建好了,带领村民奔小康的办法也丰富了起来。在周边家长学生团体里受到欢迎的农耕研学,就是源自该村人才队伍中的“创客联盟”会长姜熙——“我之前在南充市区做陶艺老师,发现家长、老师都有研学活动的需求,想带小孩上户外课,和自然亲密接触、感受乡土气息。”姜熙说,这是搭建“研学基地”的初衷,而家乡的党支部帮忙协调土地,完善个人入股与集体自营的模式,一年尝试,农耕研学在当地小有名气。

“我们的创客联盟已经集聚了陶艺、木艺、扎染等人才,春天花花田、乡村手作室、农事研学基地预计年底完工。”姜曼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设计图纸,集体经济办公室、人大代表联络站等功能一应俱全。她预计,乡村旅游的基地建成后,可年接待游客6万余人次,带动名村民吃上“旅游饭”。届时,依靠晚熟柑橘、优质水稻、乡村旅游三大产业,姜家祠村的振兴动能源源不断。

全媒体记者刘维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73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