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印村客俗潮风混一,潮客文化的组合
2025/4/20 来源:不详盖博士白癜风遮盖液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10823/9349015.html五经富是我因为工作而曾小住过的客区乡镇。而我又是喜欢在乡村穿街过巷,追觅历史踪迹的坐不住的人。所以小住期间,就在邻近几个村子转来转去。陂头、老寨肚之后,又去了石印村。虎山下老寨肚那个龙船格局的老寨,龙江畔陂头那个旧貌犹存的镇江圩,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还不止一次写文,对老寨肚进行推介。甚至还给当时的县委书记写信,建议作为旅游资源妥加保护利用。记忆最深的显然是靠近龙山的石印村了。带路的老曾深谙这村的掌故和传说。路上他给我介绍,相传南宋末年皇帝逃亡经过这里时,曾经失落玉玺于此,这就是石印村名的由来。在距此不远的龙颈水库下库,有个见载于县志的古迹“张陆渡”,就是因为宋末张世杰、陆秀夫勤王护驾涉足过的地方,把近在咫尺的两处古迹联系起来,老曾的介绍不是没有根据。只是皇帝的印章是玉质的,怎的变成石头所做?背着一个沉重的石印,他还能迈得开脚步?这也是个疑问。于是当时自作聪明地想,这村从山丘上平地而建。一定是先时曾有石头如印在此,乃以之为村名,取个好意头。老曾当时还曾相告:这村明代就有了,住着张姓的居民。后来曾氏在张氏迁走时迁入。曾氏经过一段时间的拼搏之后,于清朝乾隆中在村内建了岐凤围和镐德围两座大宅和一个苏式的书馆。至于他们凭了什么经济来源而建,创建者是谁,没有具体点破。大概当地编印的《五经富曾氏族谱》是有记载的罢,我竟忘了去翻翻,以证明他的所说是否准确。当然,其实这些也无关紧要。“紧要”的是当我看到岐凤围时,被它庞大的规模与完整的格局震撼了。这是一个总体坐南朝北,向着青山的大宅。自前而后,依次有大池、照壁、东西斋、东西两门楼和主体建筑,匾额为“武城旧家”(似乎是这样)。这个匾额标明大宅为郡望武城(今山东境内)的曾氏所有,而其功能,是居住和奉祀家神的综合体。大宅的格局为传统所称的“四马拖车”;中间三进厅,两侧4条火巷和一排后包。每条火巷和后包分别由三座下山虎组成。三进厅在当时也称三厅串,气势恢宏,与榕城市尾林厝祠仿似,风格也无二致。榕城已评为“国保”的丁氏光禄公祠也是这类格局,但有人把它称为“百鸟朝凰”,比之岐凤围,它还欠缺一排后包。岐凤围也是采用贝灰三合土筑墙,用潮式青瓦盖顶,顶为瓦垄式,山墙有以五星形象营造的“厝角头”,只是巷道用鹅卵石铺地而不是灰埕,其余看不出跟潮式同类围厝有什么区别的地方。五经富(包括石印村)曾氏,是从五华迁来的客家人宗族,明清时代,这一带曾隶属揭阳县的蓝田都。蓝田都地盘从今之榕城区北片(原东山区)经锡场、新亨延伸至丰顺汤南、汤坑与汤西。再经八乡山折南至五经富,是个福佬、客家民系并居的区域。文化以福佬语系为主的互相渗透,已从创置时就开始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只有语言还保持本民系的传统。在老寨肚,几乎所有的房屋都与潮式无异。老寨尚且如此,作为“新寨”,岐凤围的潮化也就不足为奇。曾经向老曾打听,过去时年八节,五经富演戏,请的是什么戏班。他说,一直都是请的潮州戏班。至于村里保留的烟花火树民艺,据说已经入列“非遗”,老曾告诉我,是祖宗在江南做生意时传过来的。后来我去翻阅旧志“岁时”的记载,发现乾隆时县内广泛有此娱乐形式,于是估计,老曾的说法,估计也是从传说而来罢了。石印村的客俗潮风混一,形成一个共同体,潮客文化的组合,几百年来,一直在这客区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