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后是万家灯火,我们无路可退探
2022/10/5 来源:不详编者的话:平均海拔约米,最低气温-40℃,一年里8级以上大风有多天……在喜马拉雅山麓北侧的岗巴县边防线上,一支战功赫赫的英雄部队常年驻守于此——西藏军区边防第二营(以下简称岗巴营)。该营官兵在“生命禁区”誓死守卫祖国边境线,多次击退越境来犯之敌,不过,他们的功绩鲜为人知。《环球时报》记者日前专程探访岗巴营,在采访中得知,守卫前线一直是该营的“热门岗位”,几乎全营战士都递交了调往最前线的请战书。营长尹强和教导员李鑫常年不在营部,而是与戍边战士一起吃住在最前线。“没有一寸领土能够从他们的手中丢失”,这是记者在与斗志昂扬的战士们交谈后最强烈的感受。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中央军委命令,授予该营“高原戍边模范营”荣誉称号。
摄影:樊巍艰苦——缺氧、极寒、强紫外线、大风、自然灾害频发……
对于岗巴营边防官兵而言,一年中只有两个季节——冬季和“大约在冬季”。该营驻地的平均海拔为米,最高巡逻点位海拔超过米,其边防四连前推设立的“”观察哨是全军最高驻兵点。全营多个观察哨位于海拔多米的高山上,许多需要巡逻的边境线在雪线以上。由于海拔太高,一年的最低气温能达到-40℃,年均空气含氧量仅为30%左右,一年中8级以上大风达到多天。
岗巴营前推设立的“”观察哨,是全军最高驻兵点。摄影:樊巍在《环球时报》记者跟随岗巴营二连官兵前往曲登尼玛冰川一线巡逻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守护这段边境线的艰难。海拔5米的曲登尼玛冰川拥有多种复杂地质环境,两座海拔近米的雪山之间有大片冰舌,冰舌两旁是雪山上不断滑落的碎石堆积而成的斜坡。岗巴营的战士要沿着这条随时可能塌方的斜坡前行,直到抵达位于海拔多米的巡逻点位。战士们每次巡逻都是在缺氧、极寒、强紫外线、大风、可能发生自然灾害的环境中行进一天,全程只能步行,别无他法。
在曲登尼玛冰川一线巡逻的岗巴营2连官兵摄影:樊巍这样复杂的巡逻路线,在岗巴营的防区内比比皆是。“在这里,只有靠坚强的意志和牺牲精神才能直面一切困难,”岗巴营所在某边防团政治工作处主任李军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岗巴营的官兵们一方面受益于后勤保障和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也要发挥和传承‘岗巴精神’,只有秉持‘没有牺牲不得的己利、没有忍耐不住的寂苦、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这种信念才能守好这里的每一寸领土。”
李军所说的“后勤保障和基础设施大幅改善”,是岗巴县大片的无人区中,铺设了一条条崭新的巡逻路;是车厘子、西瓜、哈密瓜、葡萄等新鲜时令水果能够源源不断地送达给驻守在最前线的战士。在海拔多米的查果拉哨所生活区内,设有专门的高压氧舱室,为新兵、结束休假归来的官兵以及刚进藏的军嫂提供氧疗服务。在“”高地,乱石堆上新建的保温营房搭建了唱吧等娱乐设施。执行巡边任务的战士是最早穿上新款边防作训服的一批人,这种新型保暖作训服实现御寒、轻便与强度的统一,为在高海拔复杂环境下执行任务的边防战士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高地的保温营房内已经能提供唱吧等娱乐设施摄影:樊巍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李军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被授予“高原戍边模范营”荣誉称号5年以来,岗巴营官兵的工作、训练和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前线官兵住进了保温哨楼,吃上了应季水果,用上了煤电互补取暖,穿上了轻便暖和的巡逻服,配上了方便快捷的智能化设备。基建力度也得到加强,巡逻道路得以修缮和扩建,官兵们再也不用在“搓衣板”式的路面上执行任务了。
“这一系列的变化让官兵们切身感受到党中央的关怀和厚爱。岗巴营的官兵们巡逻执勤的干劲更足了,守土为疆的决心更硬了,练兵备战的精气神更足了。”李军说。
查果拉哨所周边铺设了柏油马路。樊巍摄当然,“生命禁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能够得到改善并不意味着,人类的智慧能够轻易“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
信念——“我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
即便岗巴营驻地是被公认为环境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但是在这里,能从每个人身上感受到他们有一股扎根于此的“向下的力量”。
在全军最高驻兵点“”观察哨,《环球时报》记者见到了20岁的维吾尔族小伙子肉孜麦提·吐尔逊。他今年3月才入伍,但在6月,他就请战来到最前线的“”观察哨。谈及自己作出这一选择的初衷时,肉孜麦提·吐尔逊对记者说,他一直就有当兵的梦想,在东北财经大学念完大一课程后,他产生了要在年轻时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的想法。梦想和对人生的思考叠加在一起,促成他决定参军,并主动要求来到西藏边防一线。“当兵就要在最前线为国家守边防,这样才不会浪费青春。”
岗巴营20岁的维吾尔族小伙肉孜麦提·吐尔逊在“”高地跳起民族舞。单劼摄在“”哨所,来到岗巴营已经11年的田海师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的心愿是继续留在一线部队。“大家到边防一线都有建功立业的想法,对于我而言,在这里该拿到的(荣誉)都拿到了。我就是舍不得离开这里,想要和战友们战斗在一起。”
在岗巴营已有5年时间的三连副连长兰浩则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一直比较害怕被人问起为何选择留在岗巴营,因为他每次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后,都有人觉得“假”。
兰浩表示,所有人来岗巴营之前都知道这个单位是最艰苦的,但他认为,自己能在这里磨炼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且能够丰富人生经历和阅历,“这些都是在其他地方无法得到的”。“我也不愿意去别的地方。我想继续留在这里,为岗巴营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并努力完成自己作为一名边防军人的使命。”兰浩说。
条件最艰苦,斗争形势最严峻,但岗巴营却让驻守在这里的官兵们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就是它散发出的独特感染力。
和众多岗巴营官兵一样,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的该营教导员李鑫走出校园后就主动选择“扎根”于高原边防线。“在这里确实能收获一个更有意义的人生,”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作为军人,作为中国人,驻守在岗巴营能让我们寻找到特殊的意义。在边境线上,我们会面临很多必须为国家抗争的时刻。敌人在眼前时,我们迈出的每一步、发出的每一声怒吼,都是在保家卫国。这既是履行军人的天职,也是身为中国人的本分。这种强烈的感觉就是,‘我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
在岗巴营的营史馆中,一个个生动的事例、真实的数据都道出了这种信念。岗巴营创建60年来,一代接一代的官兵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先后参加了对印自卫反击战、平叛剿匪,以及边防管控等一系列任务。60年来,岗巴营有31名官兵牺牲在巡逻执勤岗位,还有4名军属长眠于雪域高原。这片热土因为他们倾注了最好的年华和宝贵的生命而更显珍贵。
血性——在一线没有界碑的地方,“以身为碑”
岗巴营所守卫的多公里边境线多处于我国与邻国未勘界立碑地段,边境管控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严峻的斗争形势造就了许多守疆卫土的传奇。
岗巴营信息保障参谋王发涛是传说中的“岗巴五把刀”之一。年,国际关系专业出身的王发涛从学校毕业后申请来到西藏。他在岗巴营平日从事的主要是军事相关工作,但由于英语水平出众,所以在执行一些上山巡逻以及重要的边境管控任务时,他常会以翻译的身份冲在最前面。
王发涛很受战友们的钦佩,因为他有一个习惯——每次执行任务前,他都会在包里装上两样东西:汽油和国旗。王发涛曾告诉战友,如果自己再也无法回来,那么他要拼尽最后一口气把边境线上的非法标识物烧掉,所以需要带上汽油。带上国旗是因为,即便自己倒下,他也要将国旗竖立在自己身上,让自己的身体作为旗杆的一部分宣示主权。
在“”观察哨,这样的英雄气概被战士们当作誓言写在请战书上:“我请战,到一线没有界碑的地方,用我的身体站成祖国的界碑!”
岗巴营的战士们请求调往”观察哨的请战书摄影:樊巍李鑫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以身为碑,以血筑界”是岗巴营官兵长期在特殊的斗争环境中练就的血性。“之所以有这样一种昂扬的精神状态,是因为我们深知,越是没有勘界立碑,越是存在边界争议,就越要钉死在边境线上,一步也不能退!因为今天能否站得住,意味着以后我们的国境线是向前还是向后一厘米,个人的后退就意味着国土的收缩,这个是绝对不能容许的!”
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觉悟下,岗巴营形成了一套主官带头冲锋在前、党员先锋队围绕左右、普通战士紧紧跟随的“战斗队形”。在执行边境管控任务时,无论敌我力量如何悬殊,没有一名官兵会后退一步。“我们就是祖国的一扇大门、一堵墙,如果有来犯之敌,想侵犯我们的领土和主权,那么他必须从我的尸体上踏过去!”来自山东菏泽的00后战士黄新宇对《环球时报》记者描述了他在执行边线管控任务时的心情。
在岗巴营,这种决心与信念体现在方方面面,镌刻在这里的一山一石上。
在该营每一个下属连队,驻地旁的高山上都会有官兵们用刷红的石块拼出的祖国版图,他们在版图中央堆出“祖国在我心中”的字样。
摄影:樊巍通往“”观察哨的暗道里则挂着“宁可向前十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和“身后是万家灯火,我们无路可退”的标语牌。对于斗争在最前沿的岗巴营官兵们而言,这不仅仅是他们的心声,更是他们的行动。
摄影:樊巍摄影:樊巍近日,该营官兵给习主席写信,汇报5年来的工作情况,表达牢记习主席期望重托、忠诚卫国戍边的坚定信念和决心。习主席回信勉励该营全体官兵:“强化使命担当,发扬优良传统,加强练兵备战,忠诚履行好卫国戍边职责,努力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
“”哨所的墙上就贴着习主席的这封回信。另外,加勒万河谷战斗英雄的照片和岗巴营战士们的请战书也贴在墙上。《环球时报》记者看到,一名战士在请战书上写道:“为了祖国安宁,我早已做好牺牲一切的准备。”
摄影:樊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