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最低调的古村落,碉楼古屋诗情画意桃源
2024/10/12 来源:不详媒体上关于鹤山市桃源镇的古历史或者古迹介绍甚少,小编浅显了解到的是,桃源镇发展前是以禄洞为大乡。南宋咸淳年间,李姓族人由南雄珠玑巷迁此建村,取名禄洞村,距今年历史。后经变迁,今已无禄洞村的说法。前些时日我带着寻觅古迹的心思,在禄洞小学附近的村落闲逛了一小段路。2个小时下来,不得不感叹当下的农村风光,令人羡慕啊!从桃源小学门口出发,途经了船岗村的田园风光,电线杆上驻足了一些小鸟,看着眼前的风景,真的心情大好。小时候我也是经历过插秧割禾的农田日子。那时候不太懂得欣赏大自然风光,总是埋怨生活的艰辛。反而现在长大了,在外流浪过了,内心愈发怀念小时候曾经历的田园生活,宁静致远,有家的味道,有爸妈兄弟姐妹的味道。走到一个桥口,写着太平村。视线跨越野草田地,远远可见一栋黄皮碉楼。沿着河边小路,遇见一位阿姨正用斗车载着自家种植的新鲜蔬菜,到桥口摆卖。突然想起了小时候爸妈带着我们到镇上纳粮的日子。终于看到碉楼了,兜了一圈,问了下村民阿姨,提及这里仅此一栋。虽然雄风稍弱,但仍可想象当年日本人进村后的战争光影。沙坪及周边的鹤山人,如果想看看碉楼,不妨驱车到此一游,20分钟的车程而已。碉楼已经人去楼空,门关着,但斑驳的墙体告诉我们,里面必定锁住了很多故事。很多人对农村的印象,还停留在山林田野和小道泥屋的记忆中,实际当下的农村,真的变化甚大,乡村别墅,风景宜人。李氏大宗祠。老一辈都经历过“太公分猪肉”的时光,究竟“分猪肉”是从什么时候兴起的,已经说不清。就好像问为什么对宗族祠堂里的事情如此重视一样,答案是:没有为什么,这是我们的根。每一个岭南宗族人的骨髓里,都深藏着一份祠堂文化。关于乡村别墅,大同小异,我重点还是展示见到的旧屋。遇到了几家,还有庭院。村民阿婆说,这一栋是旧时代有钱人家住的,是不是很漂亮。我说是啊,想不到桃源镇还藏着一些有特色的建筑物,太惊艳了。蓝田祖祠。之前就转载过一篇文章,介绍到蓝田祖祠的破旧,以及珍贵的壁画。这次终于见到真容,因为门关着,所以我并没有进去细看。蓝天白云见证,这番美景,如果没有古屋的衬托,如果没有池塘的清澈,必定逊色万分。我想做诗一首,发现文化水平不行,那就用四字形容:诗情画意!只是此番美景,还能保持多久呢?希望有关的文物专家,能留意到蓝田祖祠。桃源镇党群服务中心。白墙粉刷下,别有一番文艺气质。我喜欢岭南古建筑,如果门前有个水清鱼游的大池塘更好。这一帧定格的相片,满足了我的想象。循着塘边小路,不知不觉就走到了田间。甘蔗,好久没吃过。走到田间,还能发现一两栋古屋。因为时间有限,没有停留太长时间,沿着田间小路,我即将结束行程。人间喧嚣,不如静下心来享受一下田园风光。没有高山没有高楼的遮挡,白云变幻,天地生景,烦恼通通抛诸脑后。时至秋末,有一半的田地处于已收割的萧瑟情景,但成片的玉米地以及绿油油的蔬菜园,仍在生机勃勃着。偶有下地干活的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简单唯美。结束行程,看到河边一棵结了果子的木瓜树和一树未凋零的花开。如果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那么一方人用智慧和劳动,造就了一方肥美的水土。彼此相依,彼此成就。(ps:桃源镇很大,待有时间实地采写,再分享更多村落的美景。)
关于禄洞和桃源李姓来历
以下文字转载自《江门日报》,作者:徐晓星禄洞,曾经是一个大乡的名称,所辖地方几乎占现在桃源镇的三分之二,上世纪50年代后,禄洞不再出现在行政区划的地方乡村名单之中,只出现在乡民口头交流中,所指之地也不甚明确。如今,仅禄洞小学仍保留禄洞之名。建村于南宋后期禄洞之名最早见于南宋后期,据民国版《禄洞李氏家谱》记载,南宋咸淳年间,李子皋率族人由南雄珠玑巷迁此建村,取名禄洞村。那时,距鹤山建县还有多年,这一带还是人烟稀少的地方,属于新会县管辖。至于迁徙的年代,有咸淳二年(年)和咸淳九年(年)两种说法。后一种说法的根据是,咸淳九年有南雄珠玑巷贡生罗贵为首的三十四姓九十七人联名向官府申请向南方移民的准迁证,李子皋名列申请人名单的第五。这份文书流传了下来,保存在珠三角多个姓氏的族谱中。禄洞村是这支李氏建立的第一个移民村。李氏族人繁衍之后,逐步向四周开辟新的居民点,如汉坑、南头、允草坑、马山、龙珠、船岗、富屋边、甫草尾(今名古造)等新村相继出现,至今村民都以李氏为主,禄洞逐渐扩大为片村,而最早落脚的小村名为中心村。禄洞李氏后来成为鹤山大姓之一。禄洞也一度包含非李姓的村庄,如沐河(村民姓区、姓何)、三富(姓陈)、坑溪(姓吕)、竹朗(姓施姓王)、棠都(姓王),那是后来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区域划分的结果。既是里名又是村名明清两代(鹤山建县之前),禄洞是新会县古劳都属下的一个里,也是一个村。据明代万历十九年(年)编修之《新会县志》卷二“都坊”记载:“古劳都十六里,甲七。曰中峒,曰陈仙、曰坡亭,曰玉桥、曰马冈、曰古蚕、曰禄洞。其村落曰坡亭、曰古劳、曰禄洞、曰牛轭、曰流涌、曰桥头、曰古蚕、曰沙坪头、曰迳口。”由已可知,禄洞既是一个里名,又是一个村名。里,是古代地方区划名称,各个朝代具体规定有所不同。在明代,新会地广人稀,一里的面积是很宽阔的。在另一种情况下,里又称为图。官府绘制册籍地图,一里一幅,也就是一里为一图,里图同指一块地方。里名主要是习用的地名,图名则用序数编号,民间交流多用地名,官府行文多用图号。如禄洞里,到清代又称古劳都十四图、十五图。民国时被拆为若干小乡民国时,禄洞大乡被分拆为若干小乡,而禄洞之名一度被弃用。民国十九年(年)施行地方自治,撤销都、图,改设区、乡(镇)、里,至民国三十年施行新县制,合并了一些区乡,进一步改里为保、甲。鹤山县分为4个区,个乡、镇,保,甲。其中,第一区有52个乡、1个镇(沙坪镇)。52个乡中,有中心乡、蟠光乡、旺龙乡、甘棠乡、三富乡等原来在禄洞管辖的地方名称,而没有禄洞的名称,可见禄洞大乡被拆分为若干小乡。这个建制保留到解放前夕。年后,全鹤山县划分为4个区、40个乡、1个镇。每乡管辖的范围有所扩大,禄洞乡成为第一区9个大乡之一。禄洞乡的建制维持到年,存在了5年左右。禄洞之名消失年至年,鹤山解放初的四个区、40个大乡都被拆分,禄洞大乡之名就在这期间消失。年后,实行人民公社制,各乡改成生产大队,禄洞乡之名再次消失,禄洞属地被分拆为十多个生产大队。年撤销人民公社,恢复区乡建制,其中桃源区下辖13个乡,这时的桃源区各乡,大部分地名与解放初期的禄洞乡各村之名重合,而禄洞之名不再恢复,村民只在口头中偶尔使用它。被列为历史地名年,鹤山市编辑出版《百科全书》,禄洞被列为历史地名之一。年出版的《鹤山百科全书》则把禄洞列入“历史地名”,界定如下:禄洞,历史地名,旧行政区域,称禄洞乡,是今马山、富屋、船岗、旺龙、甘棠、蟠光、中心、中胜、龙溪等村民委员会及龙口镇古造村等地方的统称。置村时,宅舍均建于山坑朝阳处,因地貌得名。多人,耕地公顷。南宋咸淳二年(年)先祖李姓由南雄珠玑巷徙此建村,村民多姓李。(第一部份均是原创图文,由作者授权分享,其他平台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