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无痕沧溪行
2025/4/9 来源:不详陈琪
有人说我走村展示的是徽州一部风情画卷,而我自己更觉得走村只是给自己人生写个批注。那么,浮梁县沧溪村注定是这个批注中的一个完美逗号。我也不知道是否那年那次不小心遁入了沧溪,以至我对沧溪有种别样的感觉?一种岁月无痕,却又深刻在脑海中的那种怀旧的印象,使我一再而再地反复走进沧溪。
徽州的牌楼很多,但沧溪的牌楼给人的印象是过目不忘。石质的五层牌楼上书“蜚英”两个大字,下层小字写着“登南畿甲子科朱韶”,村民告诉我,明朝时一个叫朱韶的书生高登南畿甲子科进士,后任安徽池州知府,他为官有任,造福一方,万民拥戴,官声极佳,这座牌楼就是为他所立。
牌楼倚在村子的进口,牌楼前是半月形的泮池,旁边有石栏围砌着,池中荷叶间游动着几尾红鲤,池旁有一株桂花树,与对面两棵垂柳相对应,有“单桂双柳半月池,三步金阶五凤楼”之称。让每一个进村的人依稀可以想象当年科举高中,衣锦还乡,耀祖光宗的场景。
从牌楼下走进窄巷子,不远就有一个小小的平坦,这里地处沧溪村的中心地带,过去也是朱氏家族的祭拜场。在有方老墙上有朱氏家训和理学家朱宏碑刻,村里的读书人要在这里祭拜先贤。再往里走有一个木雕结构的过街楼,此亭既可做村民议事、乘凉、休憩、避雨之地,也是惩戒孟浪后生、维护族规的专门场所。沧溪朱氏对本族中违背规矩之人,在亭内公开责罚,以正风气,以儆效尤,其警示效果自然不同凡响!明朝朱韶就经常在此劝勉教育子侄后辈,故而得名“训子亭”。相传此亭为三名贡生捐资建造,所以也叫“三贡坊”,三贡生对后人的独特警示教育方式,已经远超于其捐资的意义。
我们在“三贡坊”隔壁抄碑拓碑,几位老人坐在过街楼里的条椅上抽烟聊天。听那口音和祁门话基本相差无几,我用祁门话与他们交流着,你们朱氏是哪里过来的?徽州篁墩来的。沧溪朱氏始祖朱秀,为唐代将军,因平定叛乱有功,被追敕为“浮梁开国男”。唐建中三年朱秀由安徽迁至浮梁定居。至宋代初期,仅沧溪的朱秀后裔繁衍至数百人,沧溪村初具规模。宋代以后,沧溪朱氏更以“克己守正,崇礼清廉”为治家之道,致人才辈出,文脉昌盛,仅明清两代,就有“三举五贡四十八秀”。因依山傍水,山环水聚,苍松林立,又有一条清澈秀丽的小溪,蜿蜒绕村而过,故得名沧溪。
在沧溪,我把目光注视在古老的建筑上,乡村建筑最豪华的当然是祠堂了,沧溪与祁门接壤,也许是受徽文化的影响,这里的祠堂与徽州几乎一致,规格是五进五开间,仪门,天井,享堂,再天井,寝堂,只是这里建筑已倒塌了,只剩下一副骨架。不难想像那完整的模样。这屹立不倒的是四周的墙体与木骨架,让你看得着徽州工匠的精湛手艺,让你体会到徽州工匠设计结构的美感,让你感觉到粉墙黛瓦与青山绿水协调。审读或者是审视这种残缺的美,可以让你忘记时间与空间,穿越时空体会着自己与古人的交流与融合。
记得那是一个深秋的午后,我们忘情地穿梭在古村巷弄,当我爬上祠堂对面的戏台时,被夕阳下祠堂玫瑰色的残垣断壁给震撼了。我们支起相机“请君入瓮”,其实就是等君入景。光是自然的夕阳暖色调,布景就是两边高高的马头墙,后面是寝堂的板壁祖容像,前景为祠堂门前古道,特别是两边的梁柱上挂着的红灯笼很是出彩。走进画面的有扛着犁头收工的《耕织图》,牵着老牛回村的《牧归图》,担着稻谷瓜果的《丰收图》,一群孩童放学《欢乐图》。没有导演胜似导演,不是演员胜似演员,我们也无需调整角度,按着快门就是活生生的作品。
我们站在戏台上看时光变换,看风景调整,看生生不息。
沧溪古村落因为地处皖赣边境,交通闭塞,才躲过了历代的战争的侵扰,而较好地保存了明清两代民间建筑,如民居、牌坊、祠堂等,特别是“及公进士第”“耕字公书屋”“蜚公进士第”“重公进土第”“茶商宅院”和“瓷商宅院”等建筑。或精巧玲珑,装饰瑰丽,或高大轩昂,气势恢宏,或古意盎然,风格殊异,具有青砖、灰瓦、马头墙等徽派建筑风格。
重公进士第没有飞檐翘角气势恢宏的景观,只有窗明几净屋舍俨然,置身此地不禁感到内心一片澄明。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大门两侧的一对低头怪狮。和绝大多数张牙舞爪的石狮不同,它们低眉顺眼,雕像下面也没有高大的石头台座。当年朱韶官至安徽池州知府,但仍为人谦逊,以礼待人,这对罕见的低头狮子,就是朱韶教育后代子孙低调做人、淡泊名利的集中反映。我不由得想起了那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推开耕字公书屋的大门,屋内一片寂静。书屋与民居别无两样,它建于清代中期,院子很大,建筑由门罩、天井、正堂、厢房和阁楼组成。
双坡屋顶半掩半露,有防火功能的马头墙。厅堂前设有天井,供采光、通风之用,所谓的“四水归堂",即指天井,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聚财之意。隔扇门木雕图案道是寓意着“十年寒窗”的冰凌纹。
屋内梁枋纵横,木雕以“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梅花图案为主,雕刻手法娴熟、精细,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村子沿河有一条老街,从远处看去马头墙参差不齐,当你仔细观察会惊奇地发现,这里的民居的门楼不是正面开的,而是朝逆水方向朝着东北方向而开。当地人说这是“装水门楼",有聚财之意,这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古村落与秀丽的山水融为一体,彼此映衬,相得益彰。在绿水和青山中,白墙青瓦的古民居给人们一种恬静、淡雅、朴素的美感,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人居画卷。
沧溪村落按照坐北朝南,依山临水,地势选址,集中体现了徽州传统的村落选址、规划布局、防灾减灾等方面的优点,符合“枕山、环水、面屏”的古代风水理念,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唯物主义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代建筑布局的科学思想。村民说来龙山是从祁门县的牯牛降逶迤而来,由于长年封禁,这块古树参天,苦槠树、樟树、香枫、槭树等粗大的要几人合围,这里成了珍稀的古树名木植物园了。
在这些古树的缝隙中间或着朱氏的祖坟。朱宏墓、朱荣墓、朱韶墓等,这些墓早些时候已经被盗,近几年才维修整理好。他们从河埠头,从荆棘中、从街巷里、从村民家把失散的碑刻重新立了起来,这徽州马头墙里的古墓外观与徽州古墓大致相同,但有些内容与形制却又不一样。比如朱宏墓碑不仅有他的墓志铭,还有他的阴刻遗像,遗像分别刻有饶双峰、戴珊时、朱节三人撰写像赞,以及曾孙朱龙撰生平记事。又如朱荣墓除了正常的墓碑以外,还把购地契图以及八至步数一一载明;朱韶墓除了左右的墓志铭和墓表外,原本在墓中的圹誌也镶嵌在墓的围墙上,朱民安告诉我,前些年朱韶墓被盗,圹誌暴露在外被人收藏了,修坟时动员他拿了出来,就镶嵌在墓塝上了。从这些墓碑我们不仅了解主人的生平事迹而且对于了解徽州文化范围内古代丧葬礼仪等民间风俗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
在沧溪,可以把感受寄托在闲适的风光里。嗞一口村民自己酿造白酒,听一听他们聊一些家长里短,跟着他们去菜园摘瓜除草;或立在平缓而清沏的溪旁,凭两岸翠竹摇弋清风拂面,做一回“孤舟蓑笠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