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信阳之申的来龙去脉

2024/1/28 来源:不详

作者:语哲

(一组信阳风光图片)

信阳为什么简称“申”?你知道信阳这个“申”源于哪里吗?有人大约会说“东申国”啊!进一步追问,东申国又来自哪里?从南阳古申国迁徙而来。错!南申国、东申国都不是最早的申国。

那么,最早的申国又在哪里呢?下面让我们沿着时间的河流溯流而上,探寻申国的来龙去脉。

相对于信阳,南阳古申国居于西部,史学界却称之为南申国,而不是西申国。这自然就让很多信阳人甚至南阳人感到迷惑不解。

然而,历史上还真有西申国,一般认为在陕西眉县(也有观点认为在甘肃平凉)附近。这个方位词“西”是相对于西周镐京(今西安市长安区)而言的。南阳古申国称南申国之方位词“南”,也是相对于西申国和西周镐京来说的。

就仅有的历史资料盘点起来,历史上至少有西南北东四个申人居住政区,其实荥阳还有一个。由于古籍资料稀少,学界对几个申国一直争讼不已。由于存在多个申国,为了讲述的明确性,就加了方位词以示区别。东申国的方位词是相对于南申国而言。严格说来,东申国只能算半个国,而北申连半个都算不上。荥阳申可能是申戎的一支,或是跟随许国东迁滞留那里的。

申人祖先可以追溯到姜戎,皆太岳(今山西霍州的霍山)伯夷之后。历史上,申国与齐、许、吕并称姜姓四大国,史称“四岳”或“太岳之胤(戎)”。泛称西戎,亦称“姜氏之戎”,“申戎”是太岳姜戎中最大的一支。也有说姜戎早年居于今陕西米脂县及以北地区。宽泛地说,商周时期的西北部,以允姓之戎、姜氏之戎、犬戎最为著名。

有关申国的历史沿革、国君史料稀少,《史记》也没有留下几句有用的东西。特别是西申国长期保障周朝西部边陲安宁,贡献不菲,按说不应该缺乏史料。仔细思量,可能出于两个原因:一是与申国出自西戎有关,非华夏正统;二是与申戎后来参与灭杀周幽王有关,严重犯上,不宜进史册。

(一)西申国

申戎发迹始于周穆王姬满时期,穆天子西巡昆仑朝拜西王母来去都经过犬戎盘踞地域,史载申戎曾协助周穆王安全过境。其实,申戎与周人关系向来很好,先周时期姬姓周人便与申人世代结有姻亲,周太王之妃、王季之妃、周文王之祖母等都是申女,皆称"太姜"。加上护驾有功,周穆王归来即时封申人部落大酋长姜佐为侯爵,史称申侯。于是,申人从霍山(或米脂县)来到宗周西部边陲,与秦国屏藩宗周边疆,建都平阳(今眉县),史称其为“申国”。这是最早的申国。

怎么保卫边疆的呢?秦国以打仗为主,申国毕竟与戎狄族源亲近,更多的是跟戎狄诸部和亲。周天子把申国封在西部,目的很可能就是将申国之女作为了联姻戎狄族群的政治工具,以换取西部安宁而已。

仅有的史料看,不同时期,都有(西)申国的公主嫁到戎狄各部王室,秦国当然也有一些这样的和亲行为。自然,在长期合作镇抚西戎中,申秦两国也产生了姻亲关系。总的来说,和亲促进了民族融合。(西)申国通过与戎狄和亲,与戎狄各部关系融洽,当起了和事佬,遇到问题,在戎狄诸部申国都能说上话,西周与戎狄一直相安无事,周王室也很满意。西周后期,申国还不断与王室通婚,周厉王、周宣王、周幽王皆娶申女为后;这样,申人就成了周皇室的外戚,地位日益显赫。申国太子、王子多有在周王室中担任要职的,如周厉王大臣“申季”。周厉王娶大臣申季之女为王后,生太子静,即周宣王。这个时期是周天子家族与申戎家族关系的融洽期。

申国长期经营西部,又与周王室有姻亲关系,申国顺风顺水地发展成为西部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强大的侯国。

(二)南申国

周宣王继位,在周公、召公共同辅佐下,任用贤臣,国力恢复;征讨叛逆,重塑周朝权威。宣王四年(前年),周宣王任命秦仲为大夫,命其带兵征讨西戎,秦仲战败身亡;周宣王不甘心,召见秦仲之子秦庄公兄弟五人,给他们七千兵卒,命令其继续讨伐西戎。秦庄公击败西戎,周宣王封秦庄公为西垂大夫,加封大骆犬丘(甘肃礼县)的土地。秦国迎来国运的重大转折。通过对周边部族的战争,周朝天下呈现出"四方既平,王国庶定"的太平局面,诸侯恢复朝拜进贡,史称“宣王中兴”。

这个时期,大臣申季之子诚被宣诏入朝中为官。诚是周宣王的母舅(也有说是妻舅。申周间多代结有姻亲,史料记述难免混乱),这真是内举不避亲啊。宣王五年(前年)六月,猃狁侵犯周朝西部边境,周宣王命公子诚协助大臣尹吉甫出征讨伐,周军大胜,猃狁兵败溃逃。公子诚一战成名。朝野赞誉,“内有山甫,外有申伯”,周朝兴焉!

这时,南方楚夷强盛起来,竟然自己升格爵位称起侯国来了。王师伐楚,楚国降服后,公元前年,周宣王决定封申季之子公子诚于南方谢地(今唐河县苍台乡)为伯爵,以应对日益强大的楚夷,“防御夷楚,保卫南土”。

周宣王对母舅赴南方主政(南)申国极为重视。事先亲命召伯虎(召穆公)从淮夷前线调往谢地,为申伯诚营建都城、宫室和寝庙;申伯诚出发那天,周宣王还亲自设宴饯行,并赐予他许多珍贵器物,如传国重器介圭。贤相尹吉甫特作送别申伯的诗《诗经大雅崧高》,讲述了申伯诚赴任(南)申国前后过程和历史背景。

谢国在西周初已被灭国。《竹书纪年》记述,宣王七年(前年),周宣王将其疆土全部分封给申国,还将谢人赏赐给(南)申伯为奴。周宣王当时肯定觉得他这一招很高明。深度分析起来,周宣王此举除了能加强南疆防卫力量以外,也有分化申国,防止申国坐大的战略意图,申伯诚肯定要带走了西申国一部分兵员和子民。但是,让周王朝想不到的是,这么一来削弱了申国,却让秦国趁机在西部坐大了。

真所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同属姜戎一族的吕国愿随申伯南迁,从姜戎老家霍山来到谢地西部(今南阳潦河镇)落居,共守南疆,足见戎族之团结。由于申国与周王室的姻亲关系,周宣王不仅保留了西部申国,还不降低其爵位,这就造成了两个申国并存。为讲述的明确性,周时已经把原申国称西申国,把南阳申称南申国,以示区别。

史料记载,作为开国君主的申伯诚就国南阳后,多有建树:完善田赋制,大力改进石、陶生活用具,竭力发展金属生产工具,扩大当地黄牛饲养,鼓励国人垦荒,为南阳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调整防御思想,根据楚国和南申国地理环境特点,继续制造战车的同时,注重加强水军建设,有效地阻止了楚国势力的北进,为"宣王中兴"作出了贡献。南申国地盘向东扩展到今天信阳一带。

(三)北申

周宣王中后期开始大脑膨胀,开始穷兵黩武。改变一味与西戎和亲政策,甚至多次命诸侯征讨西北部诸戎。周宣王三十一年(前年),周宣王派军队攻打太原之戎,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周宣王三十六年(前年),周宣王派军队征讨条戎、奔戎(今山西夏县西南),以失败告终。同时期周朝军队对东南的难夷、徐戎用兵,损失惨重。

周朝边境政策的改变,申人很不适应,边陲各国并没有侵犯周朝利益,对周宣王以拓疆掠土为目的的征战很反感。申侯自恃与周王室有姻亲关系,认为再怎么着周王室不至于对自己用兵,故选择站在戎族一边。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年),周宣王派军队征讨申戎,西申国军队在千亩(今古县北平镇)打败周王军队,史称“千亩之战”。王师全军覆没,周宣王在奄父的护卫下才得以突围。此役也被认为是周宣王执政由中兴到衰落的转折点。这时期,秦国在夹缝中逐渐崛起。

这里,我们不得不说说秦国,早在殷商时期秦国就是商朝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周灭商后,秦国转身效劳于周王室。申国到来之后,两国共同担负着拱卫周朝西部边陲的大任。

秦国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就在“千亩之战”后的二十年间。周孝王在位时,秦非子因养马有功方被接纳为西周的附庸国(今甘肃清水县北),号"秦嬴";公元前年,秦庄公击败西戎,才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一直是申国的小弟。

历史很值得玩味。

周宣王四十六年(前年),周宣王去世,太子姬宫湦继位,是为周幽王。为修复与西申国的关系,进而稳定西部边地,立妃子申女为后,立申后之子宜臼为太子。问题出在周幽王娶褒姒以后,被褒姒美色迷得神魂颠倒,日夜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褒姒生子以后,周幽王更加宠爱褒姒,以至于将国事交于奸臣虢石父主持。发展到后来,为了博得褒姒欢心,周幽王竟然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改立褒姒为王后,褒姒之子姬伯服为太子。原太子宜臼跑到南申国,申伯在东部僻静之地(今信阳城北部)专门建一座城池(太子城)将宜臼保护起来。

周平王宜臼是申人的外孙(或外甥),宜臼被废,申侯本来就很生气,又传来周幽王派兵追杀宜臼。为保全宜臼,帮宜臼争回皇权,公元前年,(西)申侯——一说是(南)申伯,窃以为南申国距离镐京太远——联合了犬戎、鄫国发兵灭杀周幽王。需要强调的是,秦嬴当时是没有参加的。在申侯与宜臼胜算大局一定的时候,秦嬴赶紧与西申国站在一起,出兵共同护送周平王宜臼东迁,后被周平王宜臼封为侯爵。公元前年,秦国完成华丽转身。足见秦国的狡黠。

春秋战国时代开始了。

回过头看,秦国和楚国都是从子爵创世,都有雄心壮志;经过长期潜心经营,开疆掠土,到秦穆公、楚庄王时,两国先后跻身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而申国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却依然故我,安贫乐道,没有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终是难逃灭国命运。这是注定的命运。

秦国从称侯起,蓄积多年的锋芒显露出来,先后收服所有周边小国,一个昔日小弟突然变成带头大哥。秦国念及与西申国合作及其姻亲关系而没有动武,软硬兼施逼西申国归顺大秦。面对秦国崛起,申国衰败,申侯感觉颜面尽失,却不甘心沦为秦国附庸,但又无力与秦国抗衡;正在为难之时,晋国伸来橄榄枝,时任申侯吾离便带领族人渡过黄河,避走晋国。曾经显赫一时的西申国被秦国收入囊中。

晋国将西申人安置在南部荒野不毛之地(晋城泽州),给丧家之犬申侯一丝面子,称为子爵。西申人开始在这里二次创业,是为北申。由于西申人在晋国并没能建国,所以只能称北申。戎人善战,后来北申人帮助晋国强国强军多有建树,著名的有申人军队在肴地全歼秦军的史迹。《左传·驹支不屈于晋》折射了西申人在晋国的处境,有兴趣者可以找来一看。

(四)东申国

春秋早期,楚国北进中原,地处要冲的申国成了攻击目标之一。

周庄王九年(公元前年),南申国被楚文王亲率大军所灭,存国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公元前年)以后,周王朝更加衰微,自顾不暇,无力出手相救。楚国吞并南申国后,与邓、吕两国合并设宛邑。

南申国灭亡后,一部分皇室和贵族逃往北申避难谋生,大部分皇室成员以及残兵败将在申伯带领下逃到南申国东部(今信阳),一时无处安身。又恪守周礼,不能冒然住进周平王故居——太子城,于是匆忙建谢城(信阳北平昌关镇)。三年后(前年),楚国稳定了宛邑局面后,调派楚军追来,不日谢城破;南申国这部分人不得不躲避进太子城,楚军围困三年,第四年(前年)城内弹尽粮绝,申人投降,申伯被楚软禁于郢都。其后,楚在此设立申县,县邑在谢城。楚国开始在谢城东部开建负函城,并组建楚国军队——申息之师驻扎于此,派任叶公沈诸梁、左司马眅主持军政事务。

公元前年,楚平王决定放回当年楚灵王迁至楚国境内各占领国伯侯,准予降级复国。申恢复公爵国,国君申公寿余,史称东申国。然而,宛邑范围的南申土地并没有归属东申国,国君也没有延续称“伯”,楚国实际还是它的宗主国。东申国虽然只能算是半个南申国,但终归是复国了。

“申”成为信阳最早的地名,因为申戎在古代信阳西部区域坚持最久,几个先“申”已被世人淡忘;所以,历史资料中“申国”“申县”“申”一般都指原信阳县(今天信阳的平桥、浉河区)。唐代设申州(今信阳),官府在州城北二十里处立有一座“古申伯国”碑,据说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真迹;明嘉靖信阳知府潘子正重立,后移至城内申碑路碑亭,毁于十年动乱时期。撤区设市后,信阳市自然承接了这个历史之“申”。现在,信阳市在浉河边建有申伯楼一座。

这就是信阳简称“申”的历史渊源。

楚顷襄王病危时,身为太子的熊完正在秦国做质子,为回国争夺王位,侍人黄歇以偷梁换柱的之计骗过看守的秦国人,帮助熊完逃回楚国并顺利继承王位,为考列王。为报答黄歇,楚考烈王即位(前年)后即拜黄歇为相,并赏赐淮北十二县,其中就包括东申国属地。黄歇取楚国新都寿春之春和东申国之申为号——春申君,足见淮北十二国中以东申国影响最大。十五年后,也就是公元前年,由于淮北战事频发,黄歇“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楚考列王遂改封春申君于江东吴地。随着楚国的衰亡,最后的申族定格信阳——东申国渐渐消失在浩瀚的历史烟云之中。至此,申戎完全融入华夏族群。

因了春申君黄歇改封江东吴地,申楚文化开始辐射到江东。因此,今天江苏以东地区许多地方也有以“申”命名的地名,犹以上海别名申城为著。上海市境内有不少带“申”的地名,如黄浦江原叫黄歇浦、春申江,以及春申路、春申村等地名。应当指出,上海简称“申”晚于信阳之“申”几百年,也与申国无关,它是春申君之申。

参考资料:《史记》《左传》《诗经》《汉书·地理志》《春申君与上海“申城”的来历》

语哲,本名余道金,河南信阳人。已发表小说、散文、文学评论、杂谈、时事财金评论多篇。《老人与荷》入选中学语文题库,《长淮春色秀》被译为英文推介到国外。文论《散文贵有“文眼”》选入中学《语文》(浙教版)第六册第5课。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推荐:

读《辽史》:一个家奴为何能名垂青史?历史上三个叫作丽华的女子,都成了皇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68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