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五里亭你不知道的故事

2024/9/17 来源:不详

我出生在“垣下”村,距离樟树镇的东门约二里地的一个小村庄。草溪河从村前蜿蜒曲折的流过,村口有一口风水塘,村里人称呼为“月光塘”,可能是形状弯弯像月亮的样子。正对月光塘北面的禾场里有我们村的楼门,青砖勾缝的牌楼正中镶嵌着一块黄砂石石匾“鳌峰第”,落款是同治三年熊姓重修,据说我们村曾经是出过人物的地方,出了举人老爷。听我奶奶讲,楼门前是有几副旗杆石的,大概60-70年代村里修塘筑坝搬去做基础了,可惜!村庄的田垅里零散的点缀了几棵枫树、乌桕和樟树,村庄的景致是那么平常和恬静。儿时,常听我奶奶提起“五里亭”这个地名,后面还得知“五里亭”还是我们周边村庄中心小学“五里亭小学”的简称,我的父母也曾就读于此。孩童时代,去我程坊村姑妈家的路上就要经过附近,自打我有记忆起,从没看到过所谓的古亭,也不知道为何取名五里亭。我是一个对过去时光的物件、事情和人物都极有好奇心和热心的人,这也许就是冥冥中的注定。到了中学时代,我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尝试通过翻阅书籍资料、询问长辈了解我们本地的历史。有一次,无意中和我大伯--陈怀生老师聊起了记忆中的“五里亭”这个地名,孩童时代的朦胧困惑逐渐被解开。原来,五里亭也是对主要道路边(乡道、县道等)路亭的统称,去程坊村路上的五里亭就是樟树镇去芗溪、店下的路亭之一,正好距离樟树镇的东门约五里地。所谓路亭也可称为风雨亭,古时候地方上的乡绅、富户出于公益心出资捐赠建造的,主要是给往来的行人、推车人、挑夫、旅客休息歇脚、避雨、喝茶的,一般是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五里亭由此得名。古时候的路亭一般为民房样式、长方形的外结构,歇山顶的瓦屋顶,以二门二墙为多见,有些建造讲究的和观赏亭差不多。路亭大多修在大道边,每当炎热夏日,或风雨骤至,行走在荒野中的路人可以行一时之便。有些路亭很人性化,垮路而建,路就从亭中穿过,亭内两侧都设有座位,以供休息,人流量大的路亭里还设有免费的茶室,供路人饮用。路亭大多都会有一个名字,以便让行人识记辨认。亭名多以地名命名,也有捐助者根据自己的建亭初衷取名的。由于建设乡村营地的需要,我对老旧石料的收集兴趣也日益浓厚。走访拆迁古村、集镇、旧货市场成了我的家常便饭。三年前夏天,我去新干好友小龙哥的老旧石器卖场淘石材,无意间发现一块精巧的青石石碑,碑首清晰的刻着“创建可亭记”五个正楷小字,文章内容大概是∶在清代同治年间,清江县店下紫淦一名叫曾钟斅的乡绅,出资修筑路亭的故事,以及取亭名为“可亭”的原因。欣喜至极!和卖家商谈好,二话不说便抱起石碑上车回家。保存至今,十分欢喜。近几日,一股想把亭碑碑文抄录下来的思潮日益增长,一鼓作气,花了近两个小时,把石碑上的文章抄录下来,亭记全文如下。创建可亭记敩家紫淦,北距田相公庙约三里,聂家畲介其中,又分两路,西南度桥里许为陈姓,南临敩村,亦约一里。四望荒原野田,鲜有室庐,亦少茂树。行人饁妇每为雨阳所苦。先君于常欲筑亭畲侧,以便往来,有志焉未逮也。常以嘱敩,谓他日乃苟可为,即宜为之。今以敩之力用承先志,力虽未可志则不可不承。亭成,因以可名,或记事由,以可名亭得毋,取大雅之诗,民亦劳作,汔可小休,汔可小息之义,以谓有斯亭也。走可往足,负可歇肩,车可稍停马、可暂驻,暴雨疾风到来,可以小避,骄阳狂雹,得此可以徽遮他,如耕夫、牧童、钓叟、樵童,凉可乘,擔可驰,攀谈聚饭,可坐。可依新月斜阳,可描,可玩,可亭之名其以此。敩仰或期夫亭,可以久路,可以大而利物利人之念,可以动行旅往来,邻里乡党俾夫稍可力为之善,莫不勇为舆,则斯亭之设可为劝善之基而命名,并非小可矣。敩田唯非然也,然即子之所言,要亦亭之所有特非。先君子嘱敩之意焉耳,因述构亭之繇用告或人并勒诸石以为记,紫淦曾钟敩志齋氏谨识,时维大清同治三年甲子洪岁孟冬月中瀚穀旦。读完亭记,不禁为古人曾钟斆的高尚情操所触动,富有一方,身体力行践行公益,且有文雅的才情,现代的富商巨贾里是不多见的。古时候的路亭很多,只要是主要乡道、县道,无论东西,总有豪门大族,乡绅富户,慷慨解囊,修路建亭。现在,在樟树城郊路亭基本绝迹,我曾在吴城山区田野里见过一座,孤零零矗立在山野里的五里亭,成了曾经那段光荣历史的宝贵记忆。-泠泉小筑主人一记于年冬相关资料樟树的“乡道”和“五里亭”明清之后,樟树除享有“南北川广药材总汇”的美誉外,还因有“八省通衢”之称而跻身江西四大名镇的行列。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走遍天下路,樟树有好渡”的佳话。然而,从樟树城区射出的17条“乡道”、以及沿途的“五里亭”,留下的种种美谈,更是令人眷恋。这17条“乡道”,最长的35里,最短的也有15里。“乡道”宽1丈左右,用麻石条铺设。每隔10丈左右,另设有“路趸”,供对往的车辆让路之用。因为这些设施,樟树自古有“雨停外出不湿鞋,两车对往不要弯”的说法。在“乡道”途中,还建有凉亭,供行人歇脚。“乡道”上的凉亭,一般是每五里左右一座,因而称之为“五里亭”。直到50年代初,樟树仍比较好地保存了40多座“五里亭”。为了区别称呼,“五里亭”又各有其雅称。樟树到店下有三座凉亭,他们的雅称分别是“福星亭”,“香溪亭”和“清风亭”。这些名称都镌刻在青石板上,嵌在拱门的上方,书写者为当地的雅士名人。樟树的“乡道”和“五里亭”,是由“药帮”和“木帮”捐资修建的,带有“行善积德扬名”的宗旨。因此,尽量地考虑了方便行人。多数凉亭有“亭主”。“亭主”都是当地的品行端正的人,他们可以在亭中摆摊设点做小买卖。但是必须按规定做好对行人的服务和救助工作。樟树药材行号很多,他们各自选择“亭主”,作为提供资金、药品来源的对象。暑热天气,亭中供应菊花、甘草等解热茶水,并配有“济众水”(十滴水),“万金油”(清凉油)。同时,每位亭主都有一般的急救知识,如扎银针抢救中暑病人的技术。亭主还配有许多雨伞、斗笠,供遇雨赶路人使用。据尚健在的亭主说,那时借雨具的行人,不论熟人生人,不用办任何手续,也从不收押金,但绝无借而不还的情况。随着时代的进展,交通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乡道”的功能逐渐萎缩了,“五里亭”也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在樟树境内,除个别偏僻的“五里亭”还幸存外,多数已成为老人们的记忆。不过,“五里亭”和“乡道”的名声却一代又一代地流传着。来源:樟树+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74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