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万苗族人的家,在哪里

2024/8/28 来源:不详

在中国西南的山地之中

有这样一个少数民族

他们的先祖

曾耕耘在沃野平原

但面对一次次战争与冲突

不得不四散迁居

(《苗族古歌·跋山涉水》)

“跋山涉水来西方,西方万重山,山峰顶着天”

(贵州月亮山上麓日出时分的岜沙村,摄影师

王伟)

千百年跋山涉水后

他们的屋宇往往依山而建

如同从山体之中自然生长

他们的寨子往往茂林环绕

仿佛婴孩依偎在母亲怀抱

从而创造了

中国极具代表性的山地村落

(高山密林中的贵州岜沙村,摄影师

王伟)

他们便是

苗族

苗家人的生活

原是辗转千里的艰辛

然而坚毅勇敢的苗家人

却无惧艰辛的山地生存

谱写出动人的生活之歌

(请横屏观看,夕阳下的贵州贵定新铺乡长衫龙芦笙队,摄影师

赵天恒)

如歌家园的背后

苗家人究竟如何一步步迁徙高山?

又是怎样在高山上生存下去的?

01

迁徙

苗家人的历史由迁徙书写

他们历经五次大的迁徙

(苗族祖源、迁徙路线尚有学术争议,本文参照当前学界主要观点。下图为苗族先民迁徙示意,制图

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第一次迁徙

传说在黄帝时期

苗人先祖九黎部落

与炎黄部落争夺黄河流域时战败

首领蚩尤被杀

先民徙居洞庭湖、鄱阳湖一带

号为“三苗”

(贵州丹寨蚩尤祠的祭祀场景,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三苗”经营多年

却又在随后的战争中落败

只得第二次迁徙至洞庭、鄱阳以南

号为“南蛮”“荆楚”

(请横屏观看,湖南洞庭湖君山岛,图片来源

汇图网)

春秋战国时

秦王吞并荆楚之地

苗人迎来第三次迁徙

进入当时人烟稀少的武陵山区

时人谓之“武陵蛮”

(湘西保靖吕洞山,至今仍是武陵山区的苗族聚居地,是当地苗族心中的神山,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自汉至宋

面临封建统治者的征伐

苗人向西第四次迁徙

进入贵州的深山之中

他们见苗岭主峰雷公山周围瀑汹岩险

大批先民定居于此

(雷公山,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元代以降

部分苗人因战乱

又进行了第五次迁徙

近者迁入黔西北、黔西南

远者迁徙到四川、云南与海南,乃至海外

(海南岛五指山,摄影师

孟志军)

长期迁徙与山地阻隔

使苗人支系庞杂

其方言、习俗、服饰各有不同

(历史上曾流行依服饰特点区分苗族支系的方法:如依颜色分为“黑苗”“青苗”、依纹样分“大花苗”“小花苗”等。请横屏观看,下图节选部分苗族服饰,摄影师

李贵云,制图

杜睿/星球研究所)

直至今日

苗家人的生活终于安定

万苗族民众散居西南

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并建有6个民族自治州、20个民族自治县

以及数百个民族自治乡

形成苗语三大方言片区

(苗语方言分布示意,绝大部分苗族人以苗语为母语,此外还有部分使用汉语、侗语和瑶语,制图

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他们在沟壑纵横的武陵山区

营建村寨

(请横屏观看,位于湖南武陵山区的德夯苗寨,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在四川、贵州、云南的群山之中

散居安家

(黔滇交界乌蒙山腹地的威宁石门坎村,摄影师

李贵云)

而气候湿润的贵州苗岭山区

则构成了苗族的核心腹地之一

(雷公山下的乌东苗寨,摄影师

傅鼎)

一代又一代的苗家人

就这样开启了

山地家园的极致营造

02

家园

来到西南山地的苗家儿女

面对这里的多样地形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变化出多样的居住形式

在山凹和缓坡地带

苗家人多建平房

(湖南凤凰县凉灯村,苗语意为老鹰落脚的地方,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在湘西一带

有就地取材的石屋

(湖南湘西州吉首市齐心村,一座石头苗寨,图片来源

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视觉中国,)

在喀斯特岩溶地带

则将家安在溶洞之中

(请横屏观看,贵州安顺紫云中洞苗寨,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而在居住最集中的苗岭山区

苗家人大多采用干栏式建筑

即房屋下部完全架空

用支柱承托上部的楼居

(有关“干栏”,目前可见最早的文字记载出自《魏书》。图为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片来源

图虫创意)

干栏式建筑可防兽防潮

最为适应炎热多雨的南方地区

(西汉干栏建筑陶屋模型,可见干栏式建筑的早期形态,图片源自

贵州省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72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