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立屯迈步从头越左江日报
2025/4/9 来源:不详编者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立屯人以舍我其谁的责任心、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你追我赶的拼闯劲,踊跃投身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他们坚持以脱贫攻坚的坚实基础确保乡村振兴的稳步向前,以乡村振兴的有力推进巩固脱贫攻坚的既有成果,不断赋予“立屯精神”新内涵、同心创造立屯新精彩、合力谱写新时代立屯新篇章、努力讲好立屯新故事。他们的事迹与精神,值得学习借鉴。立屯,天等县驮堪乡道念村的一个自然屯。这里四面环山,犹如世外桃源,户位壮族乡亲在这个精致的小盆地里追寻幸福。立屯人有着辉煌的过去,曾经自己动手用24年时间打通连接外界的隧道,血汗和意志凝成的“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由此声名远播。立屯人一直在追求美好未来,如今已赋予“立屯精神”新内涵——自力更生、敢想敢干,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他们把每一天当成奔向新生活的新起点,正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中扬帆起航。立屯隧道“复兴车头”强力引领振兴12月19日,持续低温依然笼罩着立屯。虽然天寒地冻,屯支部书记赵荣新还是早早地起了床,去天梦景区看看建设进展。路过屯扶贫车间时,他陷入沉思:威印电子厂的“扶贫车间”是不是该改名“振兴车间”更合适?怎样让更多立屯人到这个车间上班?这个车间对面的辣天等桂林米粉厂预计吸纳3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怎样促成它尽快投产?……这些都是屯党支部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大事”,看似很容易,实则不简单。群众在扶贫车间工作带着满腹心事,赵荣新走进米长的隧道,时而驻足凝视,时而低头沉思,当年立屯人生活的艰难情景一幕幕浮现:爬山下坡2个多小时才能出山,一名难产孕妇由于送医不及时而惨死,一次村民抬猪外卖时肥猪坠崖而亡……而且,盆地排水不畅,每年都被淹几个月,土地的收成往往所剩无几。年,当兵退伍的时任屯支部书记赵德清带领全屯群众愚公移山,打响了开凿隧道的战斗。“想法很丰满,现实很艰难”,岩石异常坚硬,打一个炮眼就需要群众接力敲打多锤!立屯人的目标十分明确,没有畏难退缩,他们一锤接着一锤打,一代接着一代干,消耗了多条钢钎、3.2万根蜡烛、支电筒、辆人力车,到年终于打通既能行路、又可排水的隧道。从此立屯人更便利地走出大山、走向幸福。“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每一届立屯党支部都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生活作为奋斗目标,敢啃硬骨头,不敢丝毫懈怠。年刚听到流转土地、不干活就能领钱时,屯里很多群众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他们说:“我们农民祖祖辈辈以土地为生,没有了土地,心里不踏实!”党支部就挨家挨户做工作,虽然跑酸了腿、磨破了嘴,群众还是不点头。这时,有人劝他们别做无用功,顺其自然算了。但他们没有灰心,继续一次接一次动员,反复讲清上级政策、算清流转收益。经过10多次动员后,群众最终动了心,签了土地流转协议。不知不觉中,赵荣新走出了深邃的隧道,清晨的阳光洒落在他身上。这时,他的思路更加清晰,心里也愈发亮堂。看着即将竣工的天梦景区,他告诉自己,乡村振兴需要坚强有力的基层组织,靠上级输血不是长久之计,必须增强党支部造血功能,把它建设得像“复兴号”车头那样强劲有力。记者点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村子建设得好,关键要有一个好党支部”。必须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建立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特别有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的一线战斗堡垒,让其成为带领群众振兴乡村的主心骨和火车头。“头脑风暴”服从服务振兴12月16日上午,立屯气温只有4℃,这个美丽的小山村有些“冻人”。在屯篮球场外的路边,一盆炭火烧得正旺。10多位大妈围坐在一起,一边烤火取暖,一边麻利地忙着电子元件加工,一边谈笑风生,好一幅和美的画面!群众在家门口做电子元件加工在屯里慢走细看,只见家家户户盖的楼房清一色的坐西朝东,无一错向。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我们屯传承以‘和’为贵思想的具体体现。”立屯组长农先育向我们娓娓道来。当然,这个“和”并非从未受过冲击,也曾有村民掀起“头脑风暴”,在群众中引发波澜。立屯过去闭塞落后,群众相依相偎、互帮互助才能生存发展。立屯人的祖辈在建房时,选择同一朝向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追求“和”,体现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起面向东方迎接阳光。后来,有的群众在建房时冒出过换换朝向改善风水的念头,这在村民中引发了大讨论。想换朝向的认为祖辈定的也可以改,如果一成不变,哪来创新和发展?反对换朝向的特别多,他们说祖辈的好做法必须传承,随意朝向的建筑物让人感觉杂乱无章和人心涣散,整洁有序的环境能够宜人悦心、促进心和。道理越辩越清,大伙儿最终都认定传承祖辈定下来的房屋朝向,而同心同德才是最好的“风水”。在立屯,还有一道历经风雨洗礼的斑驳石墙,它不是普通的围墙。围墙外没有一处住宅,围墙内的住宅从几十户发展到了户,越来越拥挤。为什么非要挤在这个密密麻麻的空间,不到围墙外建住房?年,村民赵万权想用围墙外自垦土地建房,时任组长赵荣新一听当即予以拒绝。于是,一场“头脑风暴”又开始了。赵万权大讲“屯里人主要靠务工挣钱,谁还靠种一亩三分地生活?土地不像过去那样金贵,可以拿点来建房”等道理,想要据“理”力争。赵荣新没有半点退让:祖辈为什么要砌这道墙,墙内地用于建房安居,墙外地用来生产乐业?因为这里土地太稀缺,要是想怎么建房就怎么建,耕地早就支离破碎、所剩无几了。没有了土地,我们和后代怎么生存?赵万权最终打消念头。一次次“头脑风暴”,让立屯人对“屯和一家亲,家和万事兴”的“和文化”的认知更加深刻。第一书记农远招驻屯近三年,对屯里情况一清二楚。他介绍,在屯里,赵、农两姓和谐相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从未发生冲突,红脸说话都很少;在屯外,立屯人以和为贵、与人为善,远离黄赌毒,没有一人违法犯罪。记者点评:让优秀乡村传统文化与时代鲜明特征相融合,培育起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有利于净化思想灵魂,凝聚意志力量,破解疑难杂症,提升新时代乡村建设的层次和质量。“龙头产业”支撑乡村振兴12月17日上午,道念村冬修水利建设工地,48岁的农先建正带着10多名群众冒着严寒修砌水渠。由于立屯偏、家里穷,农先建曾经历日子难过、媳妇难娶的苦闷。后来,他走出立屯务工,主打修路砌墙凿隧道,还当上了劳务队负责人。随着立屯面貌改变和家里告别贫困,他在28岁那年脱单,开始了幸福人生。修建立屯隧道,不仅让立屯改变了闭塞落后的状况,更培养了立屯人特有的精神和精湛的建筑技能。靠着这一精神和建筑技能,立屯人还曾支援部队打过炮洞。现在70多名立屯人组成的5支建筑劳务队常年活跃在天等、龙州、大新、凭祥等县(市)的建设工地。他们的路子越走越宽阔,立屯建筑产业每年创收多万元,成为全屯的“龙头产业”。赵维族最先组织立屯人外出搞建筑劳务,如今生活非常富足,全家在南宁共享天伦之乐虽然他已经75岁,还是魂牵梦萦着立屯,经常回立屯看看新变化,也看看自己还能为立屯做些什么。他说人不可忘本,立屯是自己的根,是它给了自己今天的幸福,必须知恩图报。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为官一任应当振兴一方!”天等县副县长、驮堪乡党委书记农文杰经常思考着如何发展优势产业,让立屯壮大和振兴。“依托道念村肉牛养殖基地,壮大立屯肉牛产业;整合立屯建筑队伍,壮大立屯建筑产业;建设立屯水果基地和农家旅馆,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引进现代企业和电商,发展特色商业、服务业……”透过农文杰展示的立屯产业发展蓝图,立屯人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记者点评:农村的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势在必行。联系具体实际、用活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产业长久兴旺,才能确保农民持续增收,生活越来越好。记者
黄绍西钟文芬通讯员
文雁编辑
冯泰莲校对
陆晓霞值班二审
辛晓敏值班三审丨黄绍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