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寻路记连载路出何方老支书王

2025/5/21 来源:不详

开篇语:  马路乡,马路乡,名字响亮,过去却一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马路乡位于毕节市金沙县西部边远片区,曾是金沙县为数不多的贫困乡镇之一。而龙山村又在马路乡“边上的边上”“贫中之贫”,四面高山拥绕,整座村庄“长”在镇龙山山脉上。赤水支流的卧牛河、水边河在谷底绕着马路乡奔涌,却无法流向高山上的村庄。龙山村盼望水,更渴望路。山高壑深,村寨散落在山间褶皱里。行路难的窘境,让这座村子贫困发生率直追深度贫困村。无水、无电、无路的“三无”村子,曾世代面对上学难、致富难、生活难“三个老大难”。出山之路在何方?龙山村干群一直在寻找。自脱贫攻坚战役在全省打响,撕掉绝对贫困标签的决心闪耀乌蒙山间,追求美好日子的号角响彻赤水河畔……龙山村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绝地突围,寻路出山,奔向幸福小康。期间,涌现一群群苦干实干、奋勇当先的脱贫攻坚战士,他们见证并助推了这座偏远山村的美丽蜕变,将青春热血写入奋进新时代的美妙乐章。本系列将为广大读者连载推出龙山村寻路出山的温暖故事,生动展现基层一线干群后发赶超、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真实面貌。龙山村一角龙山村的故事,应当从任职36年的老村支书——王世权开始……5月26日,记者从县城出发,驱车穿行在满山翠绿之中。摇摇晃晃2个多小时,终于到了金沙县马路乡龙山村。“快了,老支书骑摩托过来,十几分钟就到村委了。”龙山村驻村第一书记杨洪庆告诉记者。傍晚,在迫切地等待中,我们见到了众人口中的老支书王世权。眼前这位年近六旬的老人,见证并参与了龙山村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如今撕掉绝对贫困标签的历史变迁。王世权和他的“新标配”一辆红色摩托,双轮沾满尘土泥痕。这车是王老支书的“新标配”。“幸亏是路通硬化了,骑车安全也便捷。不然还要再等半个多小时。”王世权停好摩托车便和记者聊起村里的路来。“我们马路乡,名字很好,但过去连一条像样的硬化公里都没有。更别提山顶上的龙山村,毛路都难得一条。”对于过去的困境,57岁的王世权记忆犹新。年,高中毕业的王世权作为村里难得的高材生留村担任村文书职务,年任村支书,一干就是36年。在20岁的年纪,王世权没有选择外出务工不仅仅交通闭塞带来的阻碍,更是对家乡和家人的一份深情。“我们这里山高坡陡,水浅地皮薄,只能种洋芋、玉米。顿顿包谷饭,要想吃口白米饭,就只有等到生病,才可能有机会吃上一口。”王世权说。上世纪80年代,土地下放到户,龙山村户人口,土地多,水田却只有八十几亩。王世权留在龙山村,为了大家能吃上一口饱饭。过去,村里没通电,一盏煤油灯常伴着王世权处理村委事务兴水利,保种植。年,在县水利局的支持下,龙山村重修大寨沟水库。占地10余亩的大寨沟水库,覆盖大寨、山顶、清普三个村组田地用水灌溉。“我们背着铁锤、铁锹,挖土、运水泥,压堤筑坝。每天都有70多人分工协作,半个月左右就把水库修好了。”在王世权看来,水是庄稼的命脉,路是村子发展的症结所在。过去,龙山村人赶场总是“两头黑”,无论是去清池镇还是龙场营镇,都要走30多公里路,早出晚归。“我们赶场购买农资返程时,遇到悬崖陡壁的‘擦耳岩’‘观音岩’地段,背篼背的东西多了都过不去。”王世权介绍,每次赶场只能背七八十斤的农资回来,山高路远,哪里够种庄稼,更别提种出点东西拿去换钱了。”龙山村的路不通,困难到什么地步?老支书给我们讲了一个真实的事件:出山毛路打通之前,龙山村清普组村民童清友养了多斤的大肥猪,盼望着能卖点钱补贴家用。可一直以来,就算龙山村的农产品单价比其它村的低好几元,也不会有收购商进村收购。猪出栏那天,村民特意请了近10名壮汉,“五花大绑”将肥猪一边抬一边用绳索“溜”出山。天气炎热,长达3个多小时的跋山奔波,等到县道的大填方时,猪已经死了。村民血本无归,瘫坐在路边嚎啕大哭……向荒山问路,绝境寻生。龙山村干群决定将县道小河桥至龙山村路段单人通行小道扩建成1.5米的车行毛路。“其它村都开起了拖拉机,我们不能坐着等!”村干部走家串户征求村民意见,“大家挖路扩建的热情高涨。”王世权说。年正月,上百人齐聚山间,劈山挖土。那年的春节,龙山村山林间格外热闹。历时一个多月,在龙山村干群努力下,总长约5公里的出山毛路,连通县道。过去,龙山村大寨组、清普组外出赶集的毛路,曾是村组通往县道的主通道叮叮当当……如今,走在石梯毛路上,彷佛仍能听见哒哒的马蹄声和铜铃的清鸣。人挑马驮,来来往往的队伍运输着生活用品、建筑建材、还有农资……年,打通1.5米宽毛路的第二年,原本全是茅草土坯瓦房的龙山村,出现了5、6座砖砌平房。逐渐地全村超过了一半的人开始养起了马。那个年代,马儿成了龙山村甚至是马路乡的”交通新宠“。毛路通了,看天吃饭的龙山人,盘算出了更多了营生门道。用王世权的话说,“大家终于吃上了一口饱饭。”36年来,从煤油灯到自制的六节充盐电筒,再到如今风行山间的摩托车,王世权身上的“标配”刻满了时代印记。然而,吃上饱饭,并没有改变龙山村贫穷的局面。年,龙山村被评为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高达23.35%。“一遇到下雨天,仅有的通村毛路泥泞难行,大伙只得家里蹲。村里没有产业,断不了穷根。村民茅草房还是占了一大半,大姑娘不愿嫁到村里来,孩子上学难依然没解决……”诸多问题依然困扰着王世权。绝地突围,龙山村的撕掉绝对贫困标签的故事,如何继续?  未完待续……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吴采丽刘蓝婴编辑/刘悦编审/赵勇军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91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