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哪里有问题,我就应该在哪
2023/12/9 来源:不详我叫杨懿,是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融媒体中心一名工作人员。年7月,在向脱贫攻坚发起总攻的关键时期,我主动请缨到榕江县兴华乡担任驻村网格员,最初分配到田懂村;9月份,由于工作的需要,我转战到高排村第四村民小组担任网格员。 高排村是一个苗族聚居的古村落,这里至今仍然存活有成片的古楠木林,因而被称为“楠木村”;这里仍然保存有极具民族特色的“牯藏文化”,风情浓郁,让人陶醉,但由于地处偏僻的一些历史原因,这里的贫困程度非常之深,年的贫困发生率高达33.49%,是省级挂牌督战的深度贫困村。 和其他的驻村队员一样,刚到高排村时,我担心的是在哪里住宿、在哪里吃饭的问题,在榕江县委宣传部的协调帮助下,我和三位同事在高排的一家民房落了脚。初入高排,网格员工作的困难程度让我难以预料,由于没能评上贫困户,一些群众对本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怀有不满情绪,为了化解问题,我挨家挨户地开展工作。杨懿(右二)在走访群众“我又不是贫困户,你来我家里做什么?”刚刚走进高排四组韦志坤的家里,他就问了我这样一句话,当时我的心里一惊。我心想:“是什么原因让他这样的不满?”心里平静下来后,我向韦志坤了解他的家庭情况,由于之前的几年,他和爱人一直都外出务工,所以没有被评为贫困户,韦志坤对此有意见。我耐心地向韦志坤解释,让他知晓和理解脱贫攻坚政策;同时向他传输“想致富最终靠自己”的思想,激发他的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之后的工作中,我加强了对韦志坤户的走访,协调和帮助他家里解决了透风漏雨整治、地面硬化等事宜,我们之间也逐步建立了感情,后来都称对方为“兄弟”;到现在,他的家里只要有稻田鱼、土鸡等农家菜的时候都不会忘记叫上我。 我所负责的第四网格,总共有66户群众,其中贫困户41户,非贫困户25户,居住在高排村的娘讲寨、小寨、中寨和牛塘等处,农户居住十分分散。其他驻村的同志都笑着对我说:“你不是四组的网格员,你是高排全村的网格员。”哪里有问题,我就应该在哪里,这是我的网格工作信条。 朱老斗户,人口2人,是我网格内的一户贫困户,也是我的结对帮扶户,居住在“娘讲寨”,距离高排大寨4公里。朱老斗是一名语言障碍者,不能说话,跟他共同生活的是他的侄子朱允龙(父亲死亡、母亲改嫁);由于家庭特殊,朱允龙曾经不愿上学,我知晓这一情况后,立即找到朱允龙,劝说他放下心里负担,努力学习,越困难越要发奋读书。 我主动联系班主任,向他说明朱允龙的家庭情况,希望班主任平时多关心 截止目前,我共为网格内的14户67名生活困难群众申请农村低保;协调水泥吨、砂石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造;网格内49户群众享受了危房改造、透风漏雨整治等住房安全保障惠民政策;共有61户群众参与产业发展;24户群众参加产业入股分红,享受扶贫政策红利;12人获得公益性岗位,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对于本网格内的事,我都遵循“为群众谋福利”的理念,让惠民政策惠及群众。工作期间,我善于从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跟群众交心谈心,了解他们的所需所盼;善于跟上级部门对接沟通,为群众争取最大的政策支持。驻村以来,我与网格内的群众结下了深厚感情。 年4月的一天,我网格内的贫困户刘老劳来找我,他递给我一串钥匙,对我说:“杨兄弟,感谢国家给钱帮我实施了危房改造,现在我的新房已经全部装修好了。我们家马上外出务工了,这是我家的钥匙,你到我的新房去住吧。”听到他这样说,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原来,刘老劳听说我在高排住宿每个月都需要交房租费,特地赶来叫我免费搬去他新房住。虽然我婉言拒绝了他,但我看到了群众的质朴,看到了群众身上闪烁着的感恩之心。像这样让人心头温暖的事还有不少,在高排村,几乎每天我都会接到群众的电话,约我到他们家里去吃饭;作为礼仪,有时候我会带一些菜或者小礼品,这时他们都会“批评”我说:“以后不要带菜来了,进得一家门,就是一家人。我们家里有什么就吃什么,不管是一碗白菜还是一口辣椒,我们吃的是感情。”是啊,“进得一家门,就是一家人”,多好的一句话,这是心交心的结果、这是帮扶工作的真情实感。 得益于中央和省州县各级部门的大力帮扶和各方力量的鼎力支持,高排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如今的高排村,主干道和串户路四通八达,每户群众都喝上了“健康水”、住上了“安全房”、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盏太阳能路灯把这个“楠木村”映衬得更加靓丽……能有幸参与脱贫攻坚决战,亲自投身到这场告别千年贫困的战斗中,我感到职责的光荣、实现了价值。 这就是我的帮扶故事,它真实,让我获得了倾心付出后刻骨铭心的真实情感;它已成为我生命旅程中不能忘记、值得珍藏的一部分。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王远柏编辑胥芬芳编审王璐瑶韦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