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量桥名称演变和桥梁历史苗家曲纪事

2024/8/3 来源:不详

(行走时间:年正月初二地点:沂南县辛集镇苗家曲村)《雁南飞》歌曲和高自宝说信量桥语白06:54来自高自宝的沂蒙村庄行走上篇文章说的“老万子”“老龙潭”和“淹子口(渊子口)”等几个深渊,对应的是:老万子住着老鳖精、老龙潭住着老龙王、淹子口住着秃尾巴老李;有读者给更正了,这个需要明确。苗家曲是以信量桥和集市出名的,这里先说说信量桥。需要明确的概念是:信量桥是个古石桥;信量桥是古代沂南境内最大的古石桥;信量桥是沂南县现存最高、最长、最精美的古石桥。苗家曲信量桥现在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信量桥跨在潮沟河上,长60米,高6米,11拱,全部用优质青石砌拱而成。桥墩使用巨大的条石,桥墩石尖端迎着来水。桥面之上有36个造型不一的望柱,柱头有猴子、宝瓶、石鼓、寿桃、宝石、磬、盂等等。望柱间有54块栏板石,有46幅石刻浮雕画。石刻画有八仙人物,王祥卧鱼、埋儿孝母等二十四孝故事,还有马上封侯、麒麟送子、松鹤延年等美好愿望图景。拱顶处还有12个龙头和11个龙尾圆雕构件,缺少的那条龙是“兔尾巴老李”。苗家曲近处无山无石,所用巨量岩石和浩繁人工难以想象。因为潮沟河洪水又深又宽,建在上面的桥梁也一定是又高又长的。信量桥名字的演变苗石桥——苗家曲桥——曲桥——苗曲渊桥——顺粮桥(汛量桥)——信量桥。明代以前信量桥的历史不可考,但明代以来沂河古道苗家曲石桥就能见诸古书记载了。李遵刚先生梳理了古书记载,考证如下:明嘉靖四十四年(年)《青州府志》记载了沂水县的四座石桥:“望仙桥,在县南五十里。高桥,在县北五十里。曲石桥,在县南七十五里。河阳石桥,在县南一百里。”清康熙十一年(年)《沂水县志》记载了四座石桥:“望仙石桥,城西南三十五里。高桥,城北五十里。苗家曲桥,城南七十五里。河阳白龙桥,城南一百里。”清嘉庆《大清一统志》记载了这四座石桥:“望仙桥,在沂水县南五十里。曲桥,在沂水县南七十五里。河阳白龙桥,在沂水县南一百里。高桥,在沂水县北五十里。”清朝道光七年(年)《沂水县志》记载,沂水南石桥有“十里铺桥,曲石桥,苗区渊桥,鬼沟桥,白龙桥(河阳集北)。”还纠正说:“望仙桥,望仙山下,县西南,距城七十里,旧志三十五里,误。”清朝道光七年(年)《沂水县志》记载的“苗区渊桥”是前朝地方志书没有表述的,可能是嘉庆朝以后在潮沟河上游新建的,也可能是将一座桥的两个俗称误记为两座桥了。关于信量桥的名字,由明代《青州府志》和清代《沂水县志》及《大清一统志》记载的石桥名称可知,“曲石桥”、“曲桥”“苗家曲桥”“苗区渊桥”都是同一座石桥。这些名称是苗家曲信量桥历史不同时期的称谓。什么时候改成了信量桥呢?称呼信量桥,似乎是从民间习惯上称呼的“顺粮桥”或者“汛量桥”演化而来。“顺粮桥”今天在苗家曲村里走走,许多高龄老人还是顺口叫出“顺粮桥”的名字。古代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沂河是一条重要的货运水道。这在沂水县志等有关资料上都能查到记载。老人们说,顺着沂河南来的货船,运载来了稻米、瓷器等南方物产。因为潮沟河四季水深,货船从潮沟河河口进来,在大桥外侧停靠码头卸货。当地商贩来此转运货物,各取所需顺走粮食、瓷器等。由此看来,苗家曲是古代的一处水运码头和货物集散地。老人们说,顺粮桥下曾经终年有货船停靠,是个“万(卧)船之地”。沂河水运之外,南北陆路运输也很繁忙。沂南三河六岸平畴沃野是沂水县最出名的粮仓。每年征收赋粮之时,南来北去的运粮队伍络绎不绝。他们推着车子从信量桥经过,把粮食送到沂水县城。还有常年行走的商旅货运,他们行走在古道上,从信量桥上通过。也只有从桥上通过,他们的运输才能便利和顺利。如果不走古道的话,一是道路难行,二则荒僻之途往往有饥民和盗贼出没,那就麻烦大了。“汛量桥”还有老人们说叫“汛量桥”,“汛”,当地方言说成“shun”。老人们说,每到夏天汛期,洪水通过汛量桥时浸没桥墩桥孔乃至于桥面、猴子脚、猴子脸等,雨大雨小通过浸没桥体高度就可以看出来。中等雨量时,洪水没了桥墩;大雨时洪水会没了桥洞甚至桥面;特大暴雨时,洪水会没了桥栏望柱或者猴子脚;非常罕见的特大暴雨时,洪水会没了猴子脸和猴子头。洪水没了猴子头、“猴子头挂淤柴”的时候,整个苗家曲村都会被淹。桥梁成了衡量汛情的标准物,因而叫成“汛量桥”。“信量桥”称呼应该是近来才有的事情。因为清同治五年(年)刻立张家八角汪村《张林墓志碑》文字中记载张林事迹时称呼为“苗家曲桥”。清朝同治五年距今只有年,也就是说,在清朝末年它的名称还叫“苗家曲桥”。从什么年间改成了信量桥呢?猜测是从民国13年最后一次大规模重修、修成信量桥之时。由“汛”演变成“信”,寄托了修桥主事人张仲久等人对人世间“信义”的希冀和教化。期望社会上人人讲道义,讲诚信,特别是对于拥有大集市买卖兴旺的苗家曲来说,最起码能做到人人诚信、买卖公平、童叟无欺。民国13年就是公元年,距今不足百年。近年来,有文字学者解释信量桥的含义,说潮沟河逆向入沂,受沂河水的顶撞形成潮汛。潮汛每年定时而来,可谓“信”。村子两面沿河有十几个紧密相连深达丈余的水渊,而“量”字又有“坑、受水之处”之意,疑为“信而有量”即“信量桥”之名的由来。这种解释或许是对的,但总给人无本之木的感觉,是“因字生义、就字论字”牵强附会之说。试想,在文盲普遍的古代沂蒙地区,百姓们是难以理解“信”和“量”的多重字义的,更不会以文字的别义来命名身边的石桥了。苗石桥——苗家曲桥——曲桥——苗曲渊桥——顺粮桥——汛量桥——信量桥,各个历史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叫法,或者是几种叫法混合着。最后,才有了比较固定的“信量桥”名称。信量桥的“信”字,是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文品格。诚信、信用,讲诚信、讲道德是人们的行为规范。使用“信”字,还褒扬了一个个大公无私的修桥补路的“善人”“信士”。雍正年张林、民国年张仲久两位“张善人”是其中的代表。现在,信量桥的称谓已经成了既定现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的名字也是“信量桥”。那么,信量桥的名字一定会是长久使用的正规名称了。信量桥的始建和重修信量桥是什么年代最早建设的?信量桥桥头曾有着许多碑刻,据说还曾经有个汉碑。有人数过,桥东头有24通石碑,桥西头有3通石碑,总共是27通石碑。这些石碑多数是记载重修年月和捐款人姓名的,也有记载古桥历史情况的,可惜现在基本上都被破坏殆尽了。前些年,苗家曲村高浩然、田守仁、王玉安等老人回忆说,信量桥的桥头上曾经有一通刻立于“后汉天福十一年(公元年)”的碑刻和许多修桥记事碑。后汉天福年是五代十国中的后晋、后汉所用过的年号,后晋建晋时使用天福年号是公元—年;此后两年,刘知远建立后汉,两个年度(、)也使用了天福年号,亦即天福十一年和天福十二年。如果信量桥是后汉天福十一年()初创建立,距今年。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五代十国是唐朝以后的朝代,处在唐宋两个大的朝代之间。准确地说,信量桥是五代十国时期最早建立的。说成唐代或宋朝建立虽然有点牵强,但也符合大的历史朝代概念。十五年前我到苗家曲村,有一位老人告诉我,说,民国年间大店“博古社”曾经来人把桥西头的一块“汉碑”拉走了。那块汉碑就是记载古桥建造事情的。老人所说的“汉碑”有可能是这个五代十国中的后汉修桥碑。李遵刚先生考证说:《沂南县志》记载:“现桥西南有一残碑,上有‘正统□□年修之’的文字。”“正统”是明朝第六个皇帝朱祁镇登基后的年号,时在年—年。“修之”,即对原有桥梁“维修”。宋朝是年结束的,元朝是年被朱元璋大军赶出京城的。如果石桥始建于宋末或元初,维修时间距始建时间约年左右。因此,认定正统年间维修的石桥,是宋末或元初始建是可成立的。老人们还记得,桥西南有一石碑,记载明朝嘉靖三年()重修古石桥,首事人高达、于学忠,从备料到竣工用了32年时间。高达是“会川乡东流店”(今大庄镇高家店子)人,东流店高氏第一个进士高大化的二伯父。明朝嘉靖三年()重修古石桥,从备料到竣工用了32年时间,这是一个漫长的时期。维修的规模很大,几乎是等于一次重建。有美术工作者看了古石桥的栏板雕刻画后认为,石桥的“寿星赴会”“钟离权、吕洞宾”“何仙姑、曹国舅”等几幅画像,石貌苍老、风化严重,画面雕刻艺术有元明古意,似为元代或者明代所刻。如果是明代形成的画面的话,可能是嘉靖三年这次大修、重建而雕刻的。明朝嘉靖年间之前有没有重修或者建造记载呢?李遵刚先生从浮雕内容分析,说“原始浮雕应是明代所为。浮雕反映的故事都有一个由初始传说到故事定型的过程。通过浮雕内容定型过程的分析,可以推知浮雕雕刻的年代。”“二十四孝故事”产生很早,在元朝时期定型;八仙故事传说也很早,但在明代中末期才最终定型。按照这些历史现象推论,有栏板石刻画的古桥大约形成于元明时期。元明以前一定有古桥,但是,桥体规模结构可能不是现存古石桥的样子。苗家曲村宋振学先生小时候曾听老人们说过,最初的信量桥是个石板桥,再以后是“木石桥”。后来才有了9拱、11拱大桥。明朝以前的建桥、修桥历史很难考证清楚了。清朝乃至民国几百年时间里,信量桥又经过了多次重修。有史可查的重修时间有两个:雍正十三年和民国十一年。分别是张家八角汪张林和黄山铺张仲久主持并化缘修建信量桥。唐末五代后汉天福11年建造——明朝正统年间重修——明朝嘉靖3年重修——清朝雍正13年重修——民国11年重修,这是今天能捉摸到的修桥信息。信量桥头的几十通石碑几乎都已经丢失或破坏了,只剩下了民国十三年刻立的“仲久张先生善行可风碑”。大量的石碑哪里去了?有人说修公路时填了“老万子”,有的说填了桥头沟或桥底。今天在桥东头还有一块半米见方的碑石残块儿,不知是哪一年重修信量桥时所刻。上面布满了参入捐钱的村庄名称,这些能看到的村庄是:“瞿家庄、河村庄、李家店子、前葛庄、山子庄、河南沟头、齐家店子、李家林(上各捐钱二千),李家哨、宝泉庄、许家湖、郭家埠、永太庄、前后王家庄、王家庄子、姜家庄、东城子、东坡子、西坡子、赵家洼、西张家哨、陆家哨、沟头南岭、何家驼沟头、杨家官庄、杨標、驼沟头、兴隆店子、东张家哨、周家独墅、龙泉庄、吕杖坡庄、满家店子----。因为是石碑残块儿,出现的村庄名称方位混乱一起。从这些村名来看,远到许家湖、张家哨、吕丈坡等村庄,近到驼沟头、满家店子、独墅、前后葛庄等沂河东西两岸村庄都曾参入。参入修桥者地域广泛。围绕着信量桥的修建,还有很多神话传说在流传着。这里有个神仙老头撒沙成岩、坚固桥墩的故事。因为河底没有岩石,修建大桥每每被洪水冲毁。传说,乡亲们修建大桥时,工地上来了一位白胡子老头。听见人们议论纷纷说,“没有岩石层怎么打桥基?”,老人随手撒了一把砂子说:“这不都是岩石吗?”说完话,白胡子老头转身不见了。人们向桥沟里看时,分明看见了河底露出来的一大片岩石层。还有“秃尾巴老李”帮助修建信量桥、“两个小白兔”保护信量桥的传说等等,人们赋予了其神秘的神话色彩。(未完待续),分别介绍清朝雍正年间张家八角汪张林和民国年间黄山铺岳庄张仲久两个“张善人”募化重修信量桥旧事。(老照片)拍摄于十年前(老照片)(老照片)(老照片)(老照片)桥头现存修桥碑古桥头弄了铁制大门(老照片)(老照片)(老照片)(老照片)(老照片)向西通往郑家营的道路(老照片)北京来的摄影家在拍摄(老照片)以下是今天拍摄图片潮沟河桥栏望柱桥面重新嵌缝桥栏望柱桥栏望柱形状造型不一石桥篮板得到添补石桥桥板望柱莲花宝瓶棱形柱头叫不上名字来石灰嵌缝后的泛白色桥体龙头圆雕饰物石刻栏板画年代久远的栏板石刻画——八仙人物《寿星赴会》刻石有沧桑古貌新补的《卧冰求鲤》画面水乡苗家曲(未完待续)以后几篇有两个”张善人“化缘重修信量桥的故事,还有苗家曲信量桥三次被盗事件、苗家曲村庄集市等等。请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70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