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二月二,龙抬头,春回大地盼丰收IT
2024/8/28 来源:不详今天是二月初二,“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龙抬头”就是农历二月初二,又称“青龙节”、“春耕节”,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二月二前后,天气渐暖,一些昆虫动物从冬眠中醒来,人们期望有龙出来镇住一切有害的毒虫,期望着丰收。这就是“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龙抬头节日二月初二之所以被叫做“龙抬头”节日,在古代有气天象方面的解释。古人把太阳在恒星之间的周年运动轨迹视为一个圆,称为黄道。再利用某些恒星把这个圆分为28个等分,形成28个区间,称为二十八宿。“宿”表示居住。如果观察月亮的运行,它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待28宿轮流住完,大约一个月,所以称“宿”。把这28宿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平分,每个方位便有7个宿。对这28宿,都给它们起了名字。在东方的7个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它们构成一组,称之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象征龙的头角,亢宿是龙的颈,氐宿是龙的胸,房宿是龙的腹,心宿是龙的心,尾宿、箕宿是龙的尾巴。人们观察到苍龙星宿春天自东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出没周期和方位正与一年之中的农时周期相一致。而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角宿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大约一个钟头后,亢宿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氐宿也出现了。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之后,每天的“龙抬头”日期,均约提前一点,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后来,这天也被赋予多重含义和寄托,衍化成“龙抬头节”了。历史传说二月初二龙抬头,传说是尧王的诞辰。尧王的父亲帝喾(帝俊)共有四个王妃:姜嫄(jiāngyuán)、简狄(jiǎndí)、庆都、常仪。其中庆都因为一直没有儿子而烦恼。有人告诉她,神母庙求子很灵验,庆都便在元宵节的晚饭后,去庙里摆上供品,祈求神灵赐子。另一方面,有年大旱,百姓生活困苦。有一条赤龙不忍看到人间受苦,私下里下了一场雨,被玉皇大帝知道了,就把赤龙压在了一座山底下。百姓为赤龙求情,玉皇大帝说:“除非金豆子开花。”到了二月二这天,不知从哪里来了个老妈妈,一个劲地喊:“卖金豆子!”人们很纳闷,买回家一看,是些黄豆。这些黄豆放在锅里一炒,噼里啪啦地开了花。玉帝得知,只得把那条赤龙放了出来,贬下凡间。而这时,庆都从神母庙求子后,就天天盼着好消息。一天夜里,她梦见一条赤龙追随,从此,就怀孕了。到了第二年的二月二,先是电闪雷鸣,后又艳阳高照。院子里一道金光照耀,孩子降生了,起名叫放勋,就是后来的尧王。尧成为帝王后,每到二月二这天,就同百姓一起耕田。也就是“春耕”、“龙抬头”的习俗。历史发展关于借助龙的形象举行求雨活动的记载,最早可见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书中提到舞龙求雨的活动。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析津志》在描述元大都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元朝以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俗活动记载便多了起来。人们也把这一天叫作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传统习俗炒玉米、炒黄豆传说中每年二月二炒玉米的传统,就是纪念义龙为解人间干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条。传说玉龙因不忍人民受干旱之苦,义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规条,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人民因感激玉龙义举而齐集一起炒玉米,炒黄豆,因样子像金豆开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错,并释放了玉龙。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炒黄豆的传统亦保留了下来。剃龙头指二月初二理发,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开笔写字农历二月初三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诞辰日,旧时这天让孩子开笔写字,取龙抬头之吉兆,为孩子正衣冠、点朱砂启蒙明智,寓意孩子眼明心明,祝愿孩子长大断文识字。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是中国传统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启蒙教育形式。不能做针线活妇女们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妇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接“姑娘”二月二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接“姑娘”,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带姑娘”之说。苏北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娘”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