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退休教师感动龙江村民多半是她学生

2022/10/22 来源:不详

北京比较好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xwdt/

龙头新闻记者薛宏莉

前不久,“感动龙江”年度人物(群体)发布,黑河市逊克县干岔子乡东升小学退休教师刘桂芝入选。78岁的她,在乡村小学的三尺讲台上耕耘了四十余载;即便退休,也一直留在乡村不进城,只为给留守儿童办“小课堂”指导作业。她还把七个子女中的五个人都送上了教育岗位。

“从年方及笄到耄耋之年,默默坚守北疆边陲,一甲子付出写就为人师表,一辈子心血浇灌桃李满园……”这是发布仪式上写给她的颁奖词。据说,在黑河当地,她是少有的能在乡村小学扎根一生的教师。老人身上究竟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呢?

白天教孩子晚上教大人

村里人曾多半是她学生

年,黑河被确定为全省唯一兴边富民试点市,随之一批守边戍边典型人物故事被挖掘出来。刘桂芝的故事,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被更多“村外人”知晓的。

从年到逊克县干岔子乡东升村当老师那年算起,到现在,她已在这个北方边陲村庄生活了60余载。“当年,我‘高小’毕业,15岁来到这里。那时的东升,还在叫东地营子村。村子三面环水、背靠沼泽,唯一一条出村的路雨天成了大泥潭,一个濒临倒塌的小土房是唯一的教室。听说我来之前,曾来过一两个老师,但到上学年纪,村里的孩子也少有被送来学东西的,所以没啥生源,老师也没留住。”刘桂芝回忆道,让村里人,人人受教育,不亚于从零开始。

“小土房没用多久,就不能用了。没有教室,我们借用在村部里;没有教具,我们就自己动手制作;没有学生,我们就挨家挨户去动员……”刘桂芝说,把一个秸秆分成若干段,10个一组用绳子串起来,就是教大家计算的教具;每个孩子砍平一块小木板,刷上黑墨汁,就成了计算本;用过的小粉笔头也从来舍不得扔,还能给孩子继续当笔用。而且,在村里,不能只教孩子,也要让家长们都识字,所以刘桂芝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白天教学生,晚上教家长。

第一批学生的年龄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比刘桂芝只小了两三岁。刘桂芝坦言,最初就连村干部都不看好她,觉得15岁的她还是个孩子呢,咋能管住其他人。可刘桂芝就是凭着一份坚持和韧劲,以及“巧用心思”带动课堂气氛,把在山里“野”惯了的孩子,都拉进了课堂。

到年退休,刘桂芝整整在东升村任教40载。加上她教的成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村里一半以上的人都是她的学生。有的家庭,甚至四代人,她都教过。

退休后给留守儿童办“小课堂”

为此一直不进城

其实,就连刘桂芝本人都没想到,自己会在这个乡村小学的三尺讲台上从教一生。毕竟是边陲小镇的村级小学,这里一直都很难留住好老师。而她,也不是没有机会调走。三十几岁时,县教育局要调她去当“普教股”股长;丈夫工作调动,她可以随调到商业部门工作……但这些都被她拒绝了。

儿女们说,妈妈舍不得离开这里。年退休后,她仍在乡村小学发挥余热,直到年。这之后,村里的年轻人陆续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家里的老人,而老人们又大多没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她便把自家变成了“小课堂”,让那些孩子都来她家写作业。不但不收一分钱,还要时常准备很多好吃的吸引孩子们。“因为妈妈觉得,这样做,村里的孩子就不会满村子乱跑不及时写作业了,也不会在夏天偷偷下河洗澡遇到危险了。”刘桂芝老人的大女儿石丽说。

这几年,村里人的生活大为改善,条件好一点儿的都在县城买了房,孩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自然也就去了县城。加上年农村义务教育网点调整,东升小学被撤并到了干岔子乡中心小学,孩子们或寄宿或定点坐校车回家,所以来刘桂芝老人家的孩子越来越少了。如今,老人已经年近八旬,患有糖尿病、心脏病、风湿的疾病,几年前因为车祸导致髋关节股骨头坏死,走路只能拄拐。在农村生活,还需要自己取暖,很不方便。儿女们都在县城生活,劝老人随他们进城。可是老人不答应,直到三年前,身体状况实在不允许,才在每年最冷的时候,到县城楼房里住上一段时间,等天一转暖立刻回来。“只要有一个留守儿童需要,我就得管,谁让我是老师呢。”老人这样说道。

把多个儿女送上讲台

被乡亲们称为“知心奶奶”

这一辈子,老人不只是自己爱她的“三尺讲台”,还把家里七个儿女中的五个,都送上过教师岗位。加上儿媳、女婿等,现在家里至少五六位,都在教学一线。

村里人,年长一点儿的,都管刘桂芝叫“刘老师”;年轻一点儿的,则叫她“知心奶奶”。

说她“知心”是因为刘桂芝爱管闲事,管了一辈子闲事,只要和学生有关的事儿她都管。

村里一对夫妻吵架,家里的孩子是刘桂芝的学生,把这事儿告诉了刘桂芝,刘桂芝就找上门劝架。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可刘桂芝的话,他们却很听。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村里一个叫“江子”的人患尿毒症,透析加医治需要1.6万元的医疗费,家里生活困难根本拿不出。“江子”的孩子是老人的学生,老人得知这事儿,号召全村捐款。因为一些家庭矛盾,家里的亲属曾有人最初不愿借钱给“江子”,老人就逐户做工作:“人在家才在,孩子才有个完整的家……”从不愿拿钱到慷慨解囊上千元,加上村里人的捐款,两三天老人就帮“江子”筹集到了近两万元治疗费。

老人的一位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学生告诉记者,以前农村人结婚有个找“接亲婆”的习俗,要找村里德高望重的人,以示对女方家的重视。无论谁家结婚,都会去找刘桂芝,可见她在村里人心中的威望有多高。

老人的大女儿石丽也做过老师,却对童年的经历“耿耿于怀”:“每天早上天一亮,有人下地干农活,我妈就去地里‘家访’,我们不但从没有吃过一顿她做的早饭,还要给早上到我家‘蹭饭’的孩子多准备点儿……”如今,再说起这些虽是笑谈,但石丽坦言,也正是顾及了一辈子学生,妈妈才不愿离开农村。“她总觉得自己的价值在那里,喜欢看着她教过的每一个学生。村里人对她也好,谁开车路过我家门口,只要看见她都会摇下车窗按一下喇叭,喊她一声‘刘老师’,步行路过的,甚至会专门拐到屋里打声招呼再走……”相信,这样用辛勤汗水浇灌的“桃李满园”,经历者最有幸福感触。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19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