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籍贯和出生地有何区别为何要填写籍贯

2024/9/1 来源:不详

#中华传统文化#

读书君

说起“籍贯”这个词,大家再熟悉不过。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到成长入学、求职、工作以及办理各种手续,几乎都需要填写个人籍贯信息等等。

不过,即便听闻了许多,还是有不少人并不清楚“籍贯”具体是指什么?

比如在户口本“常住人口登记卡”页面上,分别有户籍”与“出生地”两个栏目,但是很多人傻傻分不清“户籍”与“出生地”两者的区别,不少人误认为户口本中“出生地”就等同于“户籍”,其实这是认知错误。

01到底什么是“籍贯”?

要真正理解“籍贯”这个词,我们首先得从它的起源说起。首先,“籍贯”是两个字的组合,我们先将其拆开来看。

“籍”这个字有几种不同的解释,这里我们只说与之最相近的释义。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籍”指的是一个人的家庭对朝廷负担的徭役种类,更简单地理解就是其所从事的工作职业,比如“盐户”、“军户”,顾名思义,它们分别就是指专门从事食盐服务工作的,以及为朝廷服兵役的“军户”。

在古代,以“籍”为标志的户役,其实很早以前就出现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以“籍”为标志的户役被称为“士家”,发展到了明朝时,承担各种徭役的各个人户就有几十来种。

这些人户的户役就是他们的户籍,同一种户役的人户都被编入了一份册籍中。由此,各种不同的户役,就构成了各种不同的册籍,地方部门,就按照这样的“籍”来征收徭役。

比如《木兰诗》中写到的木兰家,就是军户。所以文中才如此强调:“昨日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同一种户役的人户都编入一份册籍,所以,便有了文中所说的“卷卷有爷名”这样的说法。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注意到了这个词:“户籍”。

“户籍”和“籍贯”两个词又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首先,何为户籍?

“户籍”,即登记户口的簿册。

这里要强调一下,什么是“户口”?其实“户口”包含两个概念,第一就是:以家为户;第二就是:以人为口。

我国最早的户籍制度,始建于战国时期,当时秦国曾经实行过“五家为一保,十保相连,一人犯罪,十保连坐的制度。”这也就是后来我们看到的其保甲制度的雏形。而其他的诸侯国也都同样采用过相似的制度。直到秦国统一了六国之后,户籍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行。汉朝之后,这一制度被逐渐完善。

如今,我们常说人口普查,很多人以为这是近现代才有的事情,毕竟听起来是一件如此繁琐复杂的事情,也只有在现代科技手段的辅助下,才能精准、快速有效地完成这项工作。然而,其实早在古代也就有人口普查。

汉朝就有规定,要求每年八月都要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作为征税、派役、征兵的依据。唐朝的时候,户籍制度再次被完善,当时的户籍登记已经相当详细完善,包括一家之中的男女老少人口、年龄、土地、财产等等情况都一一登记造册。之后的朝代,基本上都按着唐朝的沿用着。

其次,户籍是有等级的。

在古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的老百姓都是帝王统治者的手下差遣,都会被编入到某个“籍”中去当差干活。

比如承担做工徭役的叫“匠籍”,从事盐业生产等服务的叫“灶籍”等等。

古代户籍的划分其实是有等级的。

大致来说,共有5个等级:

第一等为贵籍,通常都是以世家大族为籍。

第二等为良籍,也就是日常普通的老百姓。

第三等为商籍,即做生意的商贾之人。

第四等为奴籍,顾名思义就是奴隶身份。在古代,一旦卖身就很难再翻身了,极有可能就要做一辈子的奴籍,除非主家开恩,舍得给官府一大笔钱。

第五等为贱籍,在古代这类人群主要是妓子,戏子等人群。在当时,这类人群的社会地位是最低的,也是受限最多的,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不能做官等。

在古代,绝大部分人的户籍所在地就是指其所在的居住地,因为在过去那个落后的农业社会,出现人口迁移的情况很少。而且,受过去封建传统的安土重迁以及宗族观念的影响,除了因天灾人祸,比如瘟疫、战乱、饥荒等影响,一般很少出现向外迁徙的情况。

而出现人口流动的情况,往往是因为需要到其他地方去做官、经商或者从医等,才会离开自己的户籍所在地。不过,即便如此,他们也大多数是保留户籍在原地,因为当时也并不是随便到哪里都可以在当地登记户口的。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是不允许外迁人口流入的,比如汉朝的都城长安,就不允许别的户口迁入,这就导致了一个尴尬的现象:在长安做官的官员,即便是职位再高,假若是没有长安户籍,最后退休后也只能打道回府,回到其原籍所在地,其子女也只能随从父亲回到原籍去登记户籍,虽然他们出生在长安,从小长在长安,但也没有办法在长安落户。

说完了“籍”,我们再来说说“贯”,然后再来谈一谈“籍贯”这个词。

“贯”这个字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这里我们只说与之最相近的释义。

“贯”,指世代居住的地方,一个人生长的所在地,如籍贯、乡贯、里贯等。比如张三成长的所在地在xx县xx村,xx屯xx号,那么这就是其所属的籍贯、乡贯或里贯。

“籍贯”组合在一起,就是指一个人所在的生长的地方(也就是“贯”),和徭役种类(籍)的登记文件。

综合起来看,“籍贯”它是有一定的条例限制的,需要有明显的记录,注册登记等。一旦说到某个人无籍贯,那么大家往往先会想到的是,此人是不是在逃人员,或是某些不良社会分子。

《魏书·景穆十二王列传》中有这么一段话写到:“太兴弟遥,……迁冀州刺史。遥以诸胡先无籍贯,奸良莫辨,悉令造籍。”这里所说的“籍贯”,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此处说的并不是指胡人没有生长的地点,而是说他们并没有进行“籍贯”登记。

所以,什么是籍贯呢?

总的来说,籍贯早初说的意思,就是指户籍登记的地方,“籍”就是户籍。

不过,根据如今的规定,籍贯通常都是根据自己出生的时候,祖父的住地来定。如果祖父不在了,那么就根据祖父生前的住地来决定籍贯。

籍贯,即祖居地或原籍。详细地讲就是祖籍地,是一个家族族群的某一时期的某一位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比如祖父(以及往上的父系祖先)或者曾祖父(以及往上的父系祖先)的居住地或出生地。

按照传统的说法,籍贯原则上通常是随父,少数特殊情况是从母系的。

说了那么多,可能还是有不少人表示蒙圈。读书君给举个例子:

比如张三的父亲从世代居住的北京,搬到了深圳去工作生活,之后张三的父亲一直在深圳居住,那么深圳就是他的父亲的长期居住地,而张三在填写籍贯的时候,他的籍贯就应该填的是他祖父世代居住的北京地区,而不是深圳。而张三的子女,在填写籍贯的时候,则写的就是深圳,而不是北京了。

总言之,这里需要注意区分的就是:

籍贯:为祖居地或原籍。

原籍地:指原来的籍贯。

户籍地:并不一定指的是祖籍地或籍贯地。比如迁移到了外地,或者移民到了新的地方,这时户籍地就不能说是祖籍地或籍贯地。

也就是说按照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讲法,籍贯是祖籍地的一种表述,这是区别于户籍与籍贯不同的地方。

简言概括之,“出生地”是唯一的,而“祖居地”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02为什么要填写“籍贯”?有存在的意义吗

我们都知道,从古至今,一个国家为了管理人口,都会对不同地区不同地方的老百姓实施严格的人口管理制度。

人口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不管是社会生产,后勤保障,还是打仗防御,都需要庞大的人口来支撑。对人口进行严格的管控,才能保证国家的安稳,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古代,常年战乱,钱粮赋税、兵丁、劳役皆出于人口。

为此,朝廷为了便于统计、登记全国人口,保障征税征役,以及实现对社会的控制,实行了户籍制度。

不过由于如今许多年轻人对籍贯所在地、出生地以及祖居地等都已经没有什么概念,很容易就造成了误解误用;且祖居地本身也没有明确的定义,加上如今的人口流动比较快,籍贯的统计对普通的小老百姓来说,其统计的意义已经不太。为此,一些地方已经取消了“籍贯”信息的填写,只要求写出生地即可(当然,除了需要研究某些特定的历史、文化、重要人物等内容外)。

如今,我们强调“籍贯”这个词,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延伸。因为“籍贯”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根”在哪里。华夏子女向来重视宗族观念,聚族而居,安土重迁、注重宗族血缘命脉的传承。

为此,对中国人而言,祖居地是“家的地方”、“根的地方”,是生命中不可磨掉的一亮光。祖先世代居住的地方,就是后人精神文明传承和追忆的地方,就是他们的籍贯。为此,自古以来,从不乏海外侨胞、华人跨越千山万水也要回国寻根,寻找祖先的出生地,曾经长久生活的地方。

如今的社会,人口流动大,迁移广,强调“籍贯”,更能帮助我们记住自己是从哪里来的,知道自己的“根”。

中国有句古话说“到哪里都不能完了根,忘了本”,籍贯就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本”。所以,籍贯是有它存在的重要性和意义。

参考资料:

斗南编,国学知识全知道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73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