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仙过海到百舸争流,南宁龙舟之乡
2024/12/18 来源:不详编者按:又是一年端午。在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和端午相关的项目包括“靖西壮族端午药市”“南宁下楞龙舟节”“传统龙舟制作技艺”“上林县渡河公”“右江壮族麽乜制作技艺”等十余项。这些久远而深刻的民俗,在漫长的岁月中锚定了一代代广西人的端午记忆。
今天,人们依旧在端午期间划龙舟、挂菖蒲、开药市、送麽乜,但时代在变,民俗也在变,得与失之间,有人期待赋予节日更新的意义、为民俗呈现更多的内容。
---------------------------------------
5月31日,端午节前夕,在南宁市西乡塘区坛洛镇下楞村的码头上,几条龙舟静静地挂在墙上,等待重新入水的时机。这是全国有名的“中国龙舟文化之乡”、左江“四大古埠”之一,“下楞龙舟节”是自治区级非遗的代表性项目。从过去的“八仙过海”,到后来的“百舸争流”,村里的码头见惯了人声鼎沸、锣鼓喧天的欢腾场面。
“二街八巷九码头”
走进古色古香的下楞村,随处可见“龙”的图腾,伴着左江而居的村民,在自己青砖灰瓦的住宅屋檐下,大多留下了与龙舟相关的花纹、壁画,那是一个个口口相传的传奇。
下楞村口的龙舟装饰。
“有龙就有水,有水就有食”“年年扒龙舟、年年大丰收”……龙舟承载着下楞村壮族祖先祈愿谷物丰收的美好期盼。据传,当地的龙舟文化可追溯到北宋皇祐年间(公元年)。村里老人说,清代下楞村重建码头时曾挖出一方石碑,上面可以清晰地看到龙舟赛事的壮观场景。
不管历史故事如何演变,如今的下楞村仍对龙舟有着毋庸置疑的偏爱——在过去的许多年间,几乎每年端午这里都会上演龙舟竞渡的大场面。下愣村共有“二街八巷九码头”,巷门沿街相邻,每条巷都有几支龙舟队,每支龙舟队的队员多达四五十名。每逢端午,他们就会从各自巷门鱼贯而出,穿过码头坊门,带着身后街坊邻居的厚望,走向码头。
下楞村口的牌坊上,述说着端午佳节的盛况。
这种划分方式基于地缘,又承载了村社的精神寄望,比很多赛事更有凝聚力。
八仙过海的“龙舟”
54岁的下楞村支书梁秀廷说,下楞村的龙舟也经历过“一穷二白”的年代。在他的少年记忆里,竹排、渔船、渡船都曾经被改装成龙舟,大小不一、五花八门的赛船同场竞技,那是真正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梁秀廷展示下楞村龙舟队赢回的奖杯。
“用来捕鱼的小船,把捕鱼工具拿下来,放上木板,就能坐下四到六个桨手,如果是原本能坐十来个人的渡船,能安排的桨手就更多了。”梁秀廷说,当时条件有限,村里人对赛龙舟的热情又高,所以只要有船,不管多少个桨,都可以参加比赛。龙舟五花八门,岸上观者如云,人人看得兴高采烈。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物质条件的好转,村里人又到南宁参加了几项正规赛事,村民们决心重拾老祖宗的手艺,开始手制龙舟。“有捐钱捐米的,有出工出力的,大家靠着集资,把一条条龙舟‘攒’出来了。”梁秀廷回忆说,做龙舟时,男女老少都会前来围观,孩子们蹦蹦跳跳的,看得开心极了。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下楞龙船别具一格,每条长约25米,形如柳叶,每个巷还会根据各自的喜好,做出不同的纹样和标志。当时,村民们到南宁七坡林场买回上好的杉木,又从桂西船厂请来老师傅,再加上熟悉船工的匠人的不断改进,最后才形成了后来沿用了几十年的龙舟制作工艺。
过去,街巷狭窄,码头坡陡,要把一条龙舟从工棚运到水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全体参赛队员协同一致。龙舟把所有人凝聚在一起,这是一种共生的关系,直至今日,下楞村仍保留着这样的传统习俗:抬龙舟过程中,如果哪个队员身离龙舟,就会失去下水比赛的资格。
从村口的地图可以看到,下楞村沿江而建。
下楞村临靠的左江江段险滩遍布,却更激发起村民的好胜心,他们有一套别出心裁的赛制:所有龙舟均要逆流而上,在1.5公里长的江道折返三次,抵达风浪最大的急水滩,用时最短者获胜——这传递的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古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