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在线网散文话说春节的社火

2024/12/18 来源:不详

新春佳节,在这祖国欢庆的节日里,社火是必不可少的节日文化娱乐活动。本文以民和为例说说河湟社火的起源及有关演出内容。民和地区的社火,是最为隆重而又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节目之一。演出规模大,时间长,汉民居住区几乎以庙会为单位都有规模大小不等的社火队。社火是劳动人民多才多艺的表现。社火中的角色称“身子”,关于“身子”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一天楚庄王外出返回的途中,突然遭到敌军包围。为了安全突围,他听从了臣子的献计:“以活享一品俸禄,死封庙祭的灯官”的重赏,雇请了一个与楚庄王面目相似的挡羊人作“替身”。给替身穿上王服,戴上王冠,骑高头大马,全似楚庄王的銮驾,趁夜色朦胧突围。一路上,茫茫夜色之中,那“替身”好不威风,前有探马报信,武士开道,后有男、女歌舞班子随行。而楚庄王这时扮作哑巴,脸上抹黑,翻穿挡羊人的皮袄,旁边有武士暗中保护,混在随驾逃难的百姓之中。当他们与围敌相遇时,楚庄王安全脱身,而“替身”则被敌人当成楚庄王,一路紧跟追杀。“替身”仓慌逃命,钻进了一户人家的马棚里,爬在槽头上不敢动,纱帽也戴歪了。恰巧这家的主人来贴春联,误将“槽头兴旺”贴在纱帽上。后来,楚庄王当了七雄之霸,感其舍身教主之忠,为履行诺言便留下年年出灯官、耍社火的惯例。至于民和地区社火来历,与整个民和汉民族的迁徙来源有关。据说明代洪武年间,正月十五晚上,南京珠玑巷(也称诸细巷)人耍社火,一个男人扮演女人,露出袍下大脚。有人向马娘娘进馋言,说露出大脚是污辱马娘娘,因为马娘娘是有名的大脚,最忌讳别人挖苦她是大脚女人。朱元璋发怒,下令将珠玑巷人发配到河湟一带,珠玑巷人就一路把社火耍到河湟地区。不管民间怎么传说,人们通过社火表演来表达自已的快乐和心愿。社火中扮演的灯官及其随行队伍,便是仿照当时突围情况设置的。至今人们还称社火中哑巴是最大的“身子”,社火队所到之处,哑巴的行动便不受约束。按本地人的说法“哑巴子不说话,社火队里数他大”。灯官扮演者便是纱帽歪戴,纱帽正面斜贴着“槽头兴旺”,背面才是“一品当朝”四个金字,倒骑在马背之上。社火有很多讲究,一是到正月初七这天才开始上演,上演时必须从寺庙里开始,叫“出马”,然后在本村里演上一场,有的社火队是由几个村庄组成的,还要到每个村庄演出。在正月十六演出结束(也有的地方到二月二的),到寺庙里脱下服装,叫“卸降”。每到正月初七以后,好多乡下的社火队都要到县城了来演出,走街串巷,招摇过市,特别好看。除了到县城里以外,各社火队互相往周边各村送社火。为了演好社火,每个社火队都要在进入腊月后,集中排练一段时间。有的还要请上专门的师傅来指导。每个社火队都选有比较详细的负责人,如社火头儿(团长),教习(教练)等等,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社火里设有灯官,也就是像社火队中的头目一样,身穿明朝时期县令所穿衣服,还有衙役在身边护卫,各具回避、肃静等字样的牌文,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来充当,还要能喝酒的,因为到各村演社火都会给灯官老爷敬酒的。社火一开始先响鼓,后由社火团长,通知群众装“身子”,向邻村送社火,灯官率领秧歌队、龙灯、狮子、高跷、旱船一行,在彩旗前引下进发。接社火一方,备办酒肴饭食,茶烟等,然后鸣放鞭炮,敲锣打鼓,予以迎接。待灯官人等就位,送社火头领队拉全场集体扭秧歌。之后按准备的节目分别出场。逐个上演完毕,集体在鼓点导引下拉满场,道谢后离村。关于扭秧歌的人数也有一定的定数,一般是按三十六天罡之数选定的。是由大旗(领头人)、花股儿(头股子、二股子、三股子等)、姑娘(头姑娘、二姑娘、三姑娘等)、棒棒客(花脸等)、高爷、张太傅、鞭子客等共三十六位。如李二堡李家村的秧歌队是:大旗二个、二旗二个、三旗二个、八大光棍、八位天仙、四位棒棒客(借兵),四个大头娃娃,一个庄稼奶奶和一个庄稼爷爷组成,实际上是三十二个人组成。社火上的扭秧歌叫跑场子。主要以古代的阵法为主的,主要有跑四门(单四门、双四门)、黄河阵、蛇钻七窍、山后藏兵、蒜辫子等等。在跑场子时,只跑其中的一种。如跑四门是由两个大旗各带一队,跑四门(上战场摆阵),每一门做互相穿插,跑完四门便两个一队的出来亮相,其他人围着小跑十字步。当秧歌队扭完快结束时,要唱秧歌为所接社火的村庄说一些吉祥话,唱秧歌时所有的秧歌队的人员围成一个圆圈,慢慢的边转边扭,会唱的人站在中间用高亢的嗓音唱秧歌。其唱词也各不一样,如在寺庙里降香时的唱词是:抬起头儿往上看,三大古佛云头站。(按寺庙的神佛名编唱)小小社火来降香,神佛们草民哈保吉祥。到别的村庄跑场子时的唱词:叫一声会长你细听,再请会员们听分明。头顶香盘接福神,想事得到谋事成。在告别时还要唱:叫一声会长和会员们听,我把秧歌表分明。今天的日子里当人者很,来年的日子里再相逢。有时社火队走在路上,碰上人群或者别的社火队,也有集体唱数麻雀的歌词:一呀个麻雀一呀么一个头呀啊,两个么眼睛明呀么明啾啾,两个爪爪蹬呀么蹬墙头,一个么尾巴儿落在后头。(哎——哟,天花路儿开)两呀个麻雀两呀么两个头呀啊,四个么眼睛明呀么明啾啾,四个爪爪蹬呀么蹬墙头,两个么尾巴儿落在后头。(哎——哟,莲花路儿开)……以此类推唱到十个麻雀为止。整个社火是包括音乐、舞蹈、曲艺、戏曲、杂艺在内的综合性文艺演出。节目繁多,包罗面广,有秧歌、龙灯、狮子、牦牛、旱船、骑驴、高台、高跷、大头罗汉,胖婆娘等。仅舞蹈就有道具舞(旱船、狮子舞、龙舞、金钱棍、滚灯等),情绪舞(八大光棍、拉花姐等)、哑剧舞(拉牦牛、打哈熊等)、鼓舞(花鼓、腰鼓、太平鼓等)、面具舞(大头罗汉等)、杂剧舞(高台、高跷、低跷等),表演精彩,引人入胜。总之,社火是流传了千百年的艺术奇葩。社火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是人们生活的体现,丰富了劳动人民农闲时期的生活,也是庆贺新春的一种重要方式,更是劳动人民们多才多艺的集中表现。它在延续过程中,揉合了本地各民族的一些民俗文化和艺术形式,形成了丰富多彩且独具特色的社火艺术,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和演唱小调广为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中在本地区较出名的社火对有松树沟的路家堡社火队,米拉沟的李家、钟家社火队,巴州沟的高崖社火队,川口地区的大庄、山城社火队,隆治沟的白武家等等。并且每个社火队都有自己的独具特色的某一剧目。每年正月,在“不点花灯月不圆,不耍社火难过年”、“锣鼓不响,庄稼不长”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各地的社火演出队浩浩荡荡,将欢腾的正月气氛渲染得异常热闹红火,将春节变成了一个热闹非凡的“狂欢节”。张映录,男,汉族,年1月生于青海省民和县李二堡镇马莲滩村。供职于民和县李二堡镇中心学校,高级教师教师,青海省作协会员,海东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民和县作协副主席,民和县民族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曾出版民俗专辑《民和汉族轶俗》一书21万字、长篇小说《嬗变》(与冶廷林合著)35万字。作品偶见于省市报刊杂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80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